】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科幻产业发展观察:中国科幻如何“热”下去
http://www.CRNTT.com   2023-02-24 10:57:21


  中评社北京2月24日电/据经济参考报报导,近段时间,《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作品在网络上引发持续关注,主打中国题材、展现中国想象和中国文化的科幻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认可,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然而,“上月在家割麦子,下月就进组搭‘飞船’”,很多从业人员难以凭借专业工作维持生计,剧组每次拍摄都要花大力气寻找甚至重新培训人才等现象,凸显科幻产业面临诸多待解难题。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科幻想要持续“热”下去、“走”出去,需要提升工业化水平、培养创意人才、健全投融资机制等,通过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体系,不断产出高质量作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科幻根植于现实发展

  影视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神似现实中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这种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的核聚变力量,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科技;世界上已知强度最高的“碳纳米管”也许有一天真的可以用来建造“太空电梯”;2045年,地球车站、空间驿站等都有望成为现实……《流浪地球2》上映后,中核集团等数十家央企向电影主创团队“展示”自己颇具科幻感的研究成果,引发众多网民惊呼:“原以为是科幻片,没想到是纪录片。”

  “天眼”观天、“嫦娥”探月、“夸父”逐日……我国在科学前沿取得的引领性原创成果、在战略领域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科幻创作者驰骋的想象力贡献了不竭动力和源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34位上升到2022年的11位,成为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所言,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是中国科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观众经常看到我国航天员出舱、探测器落月等新闻,才会信服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场景。”“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导演郭帆说,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提供了现实依据,经济发展为科幻创作提供了足够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