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新引擎
http://www.CRNTT.com   2023-02-24 08:23:31


   
  从做大做宽到做强做深。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风险隐患,产业基础投入不足,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这一问题也深刻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升级和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此,必须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发展所需的高端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基础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努力补短锻长,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韧性、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从追赶跨越到前瞻布局。历史经验表明,追赶型国家产业升级必须要经历范式变迁。多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是追赶跨越,通过强化产学研用合作,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光伏、风电等重点产业发展成效突出,高速铁路、5G通信、储能、核电、特高压等领域优势明显,正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跨越。展望未来,为了更好抢抓新赛道、开辟新领域、培育新动能,需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启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强化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快面向未来新需求的市场培育和场景建设,推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推动“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文章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孕育成长壮大的过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这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多、变化快的特点决定了原有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必须持续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优化政府服务,及时修订和完善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制度,充分激发企业主体活力。要强化标准和质量导向,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减少新产品上市、新企业准入等事前审批限制。完善招投标程序监督与信息公开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在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中嵌入支持创新、绿色发展等政策要求,为前沿技术转化提供早期市场并加快产业化应用迭代。
  
  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人才、数据等各类要素的持续支撑。要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大力推动创业投资,完善资本市场,有效激励民间投资;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
  
  推动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各类科技研发服务、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服务、智慧供应链服务、数字创意服务等日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快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众包等制造服务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新兴技术创新和融合渗透,支持科技创新突破转化,赋能生产制造转型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推动高端要素、高端企业集聚,形成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生态,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此过程中,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和产业集群垂直管理机构,优化新兴产业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推动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产业发展布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