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23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新发展阶段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经济日报发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文章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在实践中统筹好几个重大关系。
第一,统筹好“中心任务”与“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是根本,是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或基础。祗有始终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其他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如期完成这一中心任务和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集中精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第二,统筹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根本目的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解决要素配置扭曲问题,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培养完整内需体系,旨在充分利用好市场资源这个巨大优势,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因此,要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三,统筹好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实现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良性互动、有机统一。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既强调扩大内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通过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增强需求牵引供给的能力,又强调加快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突破产业瓶颈,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增强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形象地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支撑“任督二脉”的现实载体,需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通过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眼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强调以“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作为具体实施路径。如何贯通和协同这“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新发展格局回答了这一问题。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者共同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