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18日电/全力保供下,天然气短缺的情况仍难避免。2022年采暖季开始后不久,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出现夜间限气、购气限量等情况,尤其农村居民采暖出现困难。在该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后,地方政府加大了保供力度,停气情况已经普遍缓解。天然气配送属于公用事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发生大面积断气,就会对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近些年我国冬季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并未彻底消除,如何拔掉“气荒”的病根值得重视。
客观说,保持天然气市场供需平衡是个“高难动作”。在需求端,要预测短期内地区性天然气需求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工作。天然气不但为工业和发电提供能源,还用于满足人们的取暖需求,其中工业、发电用气较好预判,而预测气候变化下的采暖需求波动非常困难。2017年,为治理大气污染,我国在北方地区推广“煤改气”后,用于采暖的天然气消费量陡增,加大了需求预测难度,激增的需求也直接导致当年冬季北方大面积“气荒”。
供给端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首先,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国内增产空间有限,国际能源供给形势对我国天然气供应影响较大。2017年“气荒”既有上游勘探开发投入不足,又有进口气源减供等因素;2022年受俄乌冲突影响,国际能源价格暴涨,我国天然气进口同比下降9.9%,同样依赖进口的欧洲国家也经历了严重“气荒”。其次,相较发达国家,我国天然气运输储存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应对急剧变化的需求调节能力不足。和石油、煤炭方便运输储存不同,天然气的自然禀赋决定了其开发、生产、运输、储气、使用等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更依赖于基础设施。没有管道,很难运输。没有储气设施,很难存储。特别是应对季节性需求变化,更依赖于管网互联互通和各类储气设施。
为何经过多年建设完善,仍未彻底消除“气荒”?一个影响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核心矛盾没有解决,即市场价格机制。由于天然气市场具备自然垄断特征,政府对天然气普遍采取价格控制。多年来,价格控制措施保证了消费者能够以可负担的价格购买到充足的天然气,且厂商也能获得合理利润。但是,当开发和采购天然气资源需要花费更多成本时,价格不能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价格控制措施就会扭曲天然气的价值,导致市场失衡。
过于严格的价格控制,会损害天然气市场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天然气市场在过度调控下几近瘫痪,其后果是天然气供应无法满足需求。我国当前采暖季中,天然气总量充足、价格稳定,却仍然出现用气紧张,其核心原因也是价格疏导不畅。2022年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上涨明显,城市燃气公司作为“中间商”,在现行机制下,居民用气无法顺价,低于城燃购气价格,价格倒挂导致城燃亏损。
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改革,是我国近年来努力的方向。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将改革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随着改革纵深推进,最终目的是要在市场环境中产生最优的天然气价格,既能够激励生产商去开发新的天然气资源,同时也让消费者认为价格是公正合理的。但由于天然气产业链自然垄断性比煤炭和石油更强,旧有价格体系更为复杂,因此市场化改革进度也较慢。
以体制改革促进天然气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刻不容缓。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尚不具备支撑经济发展的规模,化石能源仍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与煤炭、石油相比,天然气属于更为优质清洁的化石能源,具有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等优点,能够与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补。《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提出,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中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2030年力争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左右。建立强大的天然气供销体系是应有之举。
深入推进天然气体制改革不可动摇。要着力破解影响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在天然气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领域,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充分调动生产商积极性,提高国内天然气产量和调峰能力。由于天然气消费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改革需要采取渐进式的、温和的方式,逐步理顺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和价值。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