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苏轼“绝笔”再现台北故宫
http://www.CRNTT.com   2023-02-08 15:02:00


 

  “人气国宝”展“罗汉”主题文物

  为使南部观众有更多机会欣赏院藏精品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于南部院区S302展厅不定期举行“人气国宝展”,展出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备受喜爱的人气文物,以及其他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书画、工艺品。同时每期设立一个主题,以增添观展的趣味。
 
  本次展览共呈现10件(套)文物,除清翠玉白菜、商婴祖丁鼎外,其他展品都与“罗汉”主题有关。罗汉是佛教人物,早期指重视自我修行的僧者,后受大乘佛教的菩萨救世思想影响,才逐渐具备了现今护法与渡化众生的特质。罗汉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和菩萨,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创作题材,当中又以绘画和雕塑形式最为普遍。

  罗汉像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张僧繇(479-?),隋唐时罗汉的地位仍是佛的侍从,样貌固定拘谨。五代后罗汉信仰开始流行,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独立题材。罗汉像的创作风潮到宋代达到鼎盛,此时的罗汉像脱离宗教画的严肃感,面貌多变,表情丰富,情感强烈。姿态不再站立端正,而是自在舒适,背景融入山水,让画面更显脱俗。宋代以来的罗汉创作融入的禅学和文学,带入了写实的风格,使之更为平易近人,后又与《西游记》或是传说故事结合,成为世人喜爱的艺术主题。

  刘松年(约活动于1174-1224)是南宋时期(1127-1279)的宫廷画家。《刘松年画罗汉》为单尊罗汉画像。罗汉侧坐于屏风前,一位侍者正手持经卷向其请益。两者容貌均以细笔钩画,再施加晕染,将罗汉凝神思索、侍者渴求佛理的神态表露无遗。人物的衣纹线条匀称劲挺,可看出画家相当能掌握下笔的力道。罗汉的袈裟尤其精致,色彩妍丽且仔细点绘纹饰。画中物象皆注重细节,描绘如真,呈现南宋院画精谨雅致之画风。

  罗汉又称为应真,有应受众人供养、尊敬的意思。《元人应真像》这组对幅共绘十八尊罗汉,各持经卷、拂尘、羽扇、如意、佛塔、莲花、香炉、抱狮等。个个形貌相异,有老有少,有的皮肤黝黑,高鼻深目,有的肤色白皙,修眉细目。

  罗汉的表情也相当生动自然,或眉开眼笑,或沉静肃穆。本组画作绘制精细,从用色、注重细节,以及罗汉生动的表情等特色,可看出是承袭南宋刘松年的罗汉画风格。

  《竹雕伏虎罗汉》这件作品充满戏剧张力,是人物竹雕的杰作。罗汉笑容可掬,自在从容,只见他双掌轻并,左足微抵,瞬息之间就化解了猛虎双眼圆睁、张口咆啸的气势。艺术家不但技巧娴熟,精于表现神情体态,更令人激赏之处在于掌握了人类的视觉天性,巧妙融合了自在罗汉与狂啸猛虎之间的禅意,诚然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罗汉佝偻携杖、形销骨立,加上衣不蔽体、鹑衣百结,呈现出刻苦修行的模样。艺术家除了雕刻技巧非凡之外,还应用各种巧思。自额鼻至左足为作品的构图主轴,此轴线刻意向左倾倒,由此产生的视觉张力再由最左侧直立的木杖所承接,从而创造出强烈的力量美感。而罗汉充满智慧的锐利目光朝向右望,睁眼凝视掌中之果实,如此一来,作品原有重心将稍微向右偏移,左右两侧由此取得微妙的动态平衡,难以言说的美感由然而生。

  《玉达摩面壁山子》、《玉罗汉》两件作品皆在表现达摩祖师面壁静坐长达九年的形象,但因应不同的玉质和尺寸,两位艺术家的构思各有异同。

  形制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种造型所产生的主要视觉力量为自上下压;达摩祖师的形象则为等腰三角形,此种三角形对于视觉会产生轻灵而稳固的感受,由此作品整体形成平稳安定的艺术美感,营造出宁静平和的禅修场景。

  尺寸较小的作品是以带有褐色玉皮的籽料制作而成,艺术家巧妙利用色泽变化,将正面小面积的玉皮设计为达摩祖师面对的山壁,并以背面大面积玉皮来暗示巨嶂重山。尺寸较大的作品则取自大型山料,有足够余裕琢磨出层叠的深山峻岭和参天古木,创造出与世隔绝的意象。

  两件作品虽然各为写实和写意,但艺术家皆试图表现达摩祖师凝住壁观、舍妄归真、心恒安住、无有分别之境界。正如其上乾隆题诗所言:“何迟何速,法尔如然”。

  罗汉长身挺立、气息平和,对应于依偎身侧、昂首抓挠的小狮,更显得从容内敛,超凡脱俗。

  作品整体造型呈直角三角形,此种形制会产生基盘稳固、力量上举的视觉感受,正可创造出罗汉高大稳重的气质。此外,由于小狮抬头上望,观众会顺沿小狮目光微斜上扬,此视觉方向恰和三角形的斜边平行,由此又加强了整体作品的轻灵效果。上升的视觉力量,恰恰和罗汉眼观鼻、鼻观心的下沉力量相互融合,最终凝聚于左掌所托持的果实之中。并藉此具象果实来表达罗汉不可言说的修行成果。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