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智改数转”的内在规律
“智改数转”并不是简单的新技术的应用,而是一个新命题,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一些认识上的不够深入甚至误区是“智改数转”一定程度上推动难、落地难、求效难的主要原因。
“智改数转”应该着眼业务、系统推进。“智改数转”表面上看是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传感器等智能、数字技术及设备在实体经济场景中的应用,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买几台设备、上几套软件这样的技术迭代,更是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的升级,强调技术的实用性、适配性,追求系统运行效率的优化。“智改数转”对企业而言不只是信息化部门的项目而是各部门协同变革的职能。国内外很多先进企业的经验显示,千万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和精益制造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转型,否则很容易产生巨大沉没成本,业务逻辑才是“智改数转”的内核。
“智改数转”应该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由于“智改数转”往往投资密度、强度都很大,很多市场主体认为应该在经济效益较好、前期准备充分、要素支撑充足的前提下开展“智改数转”。实际上,“智改数转”并非全部都需要大投资。若企业已具备较好的自动化、信息化基础,投资并不大。对于有些应用场景可以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解决方案,比如,利用VR技术下的“人机一体化”实现产品物料的分拣配送。面临经济三重压力,企业可以做好技术、管理、制度的相关梳理工作,加快开展精益管理提升、业务流程重塑、价值模式创新,练好“智改数转”的内功。
“智改数转”应该分层分类、重点突破。总的来看,工程机械、汽车、电子设备等离散型产业链“智改数转”的覆盖范围、技术能力、效益水平等情况总体上要优于一些流程型产业链。由于产业属性、产业链环节、企业规模等不同,“智改数转”应该在尊重客观共同规律的同时体现行业和主体异质性,分层、分类、分步骤,由点及面进行突破。此外,中小企业不应该成为“智改数转”的禁区,它们并不能等同于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或低技术水平的企业,虽然很多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技术能力、投入水平等相对不足,但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应该且能够高质量开展“智改数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