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国股市成交量放大,内资为主导者
http://www.CRNTT.com   2023-02-06 12:48:04


  中评社北京2月6日电/据《证券日报》报导,近期,有关北向资金入市的讨论较多。统计数据显示,上周北向资金净买入额为341.79亿元,而同一时段大单资金净卖出1085.39亿元。这两个并不具可比性的数据,被部分市场分析人士说成“外资成为做多的绝对力量,内资则正在离场”。这种说法显然形成了误导。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近期市场资金情况:

  第一,对资金离场的担忧,其实是投资者预期在舆论场的一种投射。今年以来,沪深股市整体处于上涨状态。不少投资者处于浮盈状态,有落袋为安的想法。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2月3日,上证指数已累计上涨5.64%,北证50同期涨超11%,A股5079只个股中有4479只上涨,599只出现过涨停板,仅567只下跌。其中,有2186只股涨幅超10%,占比43.04%。如按年内达到的最高涨幅算则有3234只个股涨幅达到或超过10%,占比63.67%。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一些投资者担忧股票供给会大量增加,对此应当充分重视。长线资金入市是一个长期工程,稳定市场预期和促进长线资金入市需要继续加力。

  第二,所谓“内资离场”的说法并不成立,找不到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撑。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把“北向资金净买入额”和“大单资金净卖出额”放在一起比较,来证明外资加码、内资离场,根本不具备逻辑基础。从指标定义看,“大单资金”并不区分内资和外资。大单资金指的是单笔委托超10万股或20万元的买卖委托单,买单合计与卖单合计的差额,被定义为净买入或卖出。陆股通交易也会被计入大单资金。

  把大单净买卖金额作为资金进出的指标,是不准确的。股票交易,有买就有卖,在“大单买入”时,卖出方是以相对分散的中小单卖出而已;反之亦然。所谓“大单净买入”仅指大额委托买单在一段时间交易中的占比较高,而不是“买入金额”超过了“卖出金额”。众所周知,各机构买卖股票都由专业操盘手实施,我们看到的交易记录,背后都是经过反复训练后的专业操作技术,单靠单量大小显然不能衡量机构进出的情况。

  同时,已有的相关机构数据也不支持内资卖出结论。以私募基金数据为例,截至2023年1月20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81.63%,创出2022年4月下旬以来的新高。此外,今年1月1日至1月30日,已有1189家私募管理人发行了1932只新基金。无论从存量看,还是从增量看,都没有大规模卖出迹象。有一项数据属于净卖出,即上市公司重要股东1月份净减持173.56亿元,但这一数据仅占当月解禁市值的3.41%。根本算不上大规模卖出。更不用说净减持后的资金也并非一定离开A股市场。

  第三,从市场成交量来看,各路资金在持续进场,而内资是当仁不让的主导者。股谚云:“股市上什么都能骗人,唯有成交量不能骗人。”统计显示,从2022年12月26日(周一)所在的一周开始,A股周成交额由3.16万亿元逐步回升。上周A股周成交额已达到4.91万亿元,其中有三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万亿元。在剔除了上周北向资金净买入341.79亿元后,A股成交额仍较12月26日这周大增1.71万亿元,这个级别的增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市场中的内资在增加。

  可见,所谓“内资离场论”不过是贩卖焦虑。不排除今年以来市场快速反弹,部分看空者踏空,错过了上车机会,想找机会低位上车。

  中国经济已经在回升向好。1月份PMI、新订单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都印证了这一点。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调升至5.2%。各路投资者看好中国股市并入市,属于情理之中。对于市场中喧嚣的噪音,投资者要加以过滤。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