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松江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全国第一
http://www.CRNTT.com   2023-01-31 18:30:35


  中评社北京1月31日电/据解放网报导,生猪吃上精心配比的“绿色营养餐”,住在高大上的“宿舍”;草鱼迎着水流逆行而上,在“跑道”上“健身”;大闸蟹横行在水草森林中,逍遥自在……在上海西南部的松江区,这些颇有意思的农业生产场景背后,有着共同的特性——绿色。

  最新一期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中,松江区凭借在绿色农产品供给的亮眼成绩,一举夺得全国第一。其中的绿色食品认证率,在6年前仅有1.6%,短短五年间,就上升至47%,增长近30倍。

  多项黑科技颠覆传统农业模式

  在松林集团的楼房规模化养猪场内,生猪们吃着精心配比的“营养餐”,夏天吹空调,冬天睡地暖,还有机器人24小时打扫卫生,可谓享受着“保姆级”服务。

  这里是上海首张也是唯一一张生猪养殖绿色食品证书的诞生地,2020年末,共计1400吨松林猪肉获得绿色食品证书,上海绿色猪肉供给实现“零”的突破。“绿色生产资料相对短缺,是养殖业难以推动绿色食品申报的难点。”上海松林集团董事长王龙钦告诉记者,团队远赴黑龙江,寻找适合做绿色饲料的原料基地,自主研制绿色饲料配方,编制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生产规程。

  猪粪处理难、对周边居民影响大,这是养猪业的最大难题。松林集团猪舍内配有一套环控系统,可实现除氨、除尘、除臭,把对地下水、居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粪尿这一放错地方的资源,得以再利用,通过相关的处理系统,作为有机肥无偿送至水稻及蔬菜基地,既降低了化肥使用量,也改善了水土环境,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这样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并不是个例。曾经,为瞭解决粮食紧缺,农事生产被迫依赖大量化肥、农药,并消耗自然资源,如今行业正设法寻找可替代旧模式的新道路,科技创新就是加速器之一。

  2019年,松江区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开展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生猪无抗养殖、渔业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蔬菜农机技术四方面试点,探索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在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五厍基地,记者看到了有趣的一幕。占地约50亩的环形池塘内,10条养殖槽依次排开,开口处分明没有高低落差却水流急速,数百条草鱼聚集在那里,摆动着身体逆流而上,被技术人员形象地描述为“在跑道上健身的鱼”。

  “在开口处底部,建有一套曝气设备,推动水体向另一端涌动,增加水中溶氧。池中的鱼因水流刺激变得活跃,实现了高密度养殖。”现场相关负责人周陆介绍,在养殖池的另一端,建有开放式的集污池,自动化吸污装置定时净化池塘水质。并且,沉淀后的上清液流入一侧的鱼菜综合种养大棚,经蔬菜净化后流回净化池塘。鱼粪被集中收集,还田肥沃土壤。

  屡获大奖的松江大闸蟹,则是住上了“别墅”。每亩蟹塘养殖500—600只良种河蟹,也就是平均一平方米养一只蟹。池塘内种植复合型水草,不仅调节水质,还可保护螃蟹不被灼伤。此外,采用立体增氧系统,让水中溶氧更加充足。生态养殖的“松江模式”下,产出的黄浦江大闸蟹个头肥满、回味鲜甜、黄膏油光。在2022年的全国河蟹大赛上,松江大闸蟹在最佳口感奖项上斩获三席,成为上海本地河蟹的领跑者。下转 5版

  组织化、集约化大面积“染绿”农业

  想要让农业彻底“染绿”,除了科技创新,组织化、集约化生产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松江区是上海粮食生产主产区,也是家庭农场的发源地。2007年开始,探索发展家庭农场模式,通过设立家庭农场考核奖励制度、出台多项鼓励政策提升农户积极性。“截至2022年,全区共有家庭农场844户,户均经营面积158.2亩,生产总面积占全区的88%。”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冯杰说。

  在此基础上,松江区紧抓稻米和生猪两条产业链,推动以大型农企或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小农户的组团发展模式,完善农业供应链,不断提升松江大米、松林猪肉的品牌显示度。

  松林集团2007年起布局种稻与养猪相结合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目前已与108家粮食家庭农场达成合作,其中,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达到91户。种子、饲料、肥料、防疫以及出栏销售均由松林集团负责,农户只需要承担生产管理的人工成本,经营风险低,收入有保障。数据显示,实行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平均收入为29万元,比纯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增收近1倍。

  正不断发展壮大的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也是同样的思路。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家庭农场,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助推“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产品附加值及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带动更多农户增收。目前,全区已建立稻米产业化联合体14家,带动家庭农场300余户,户均增收5万余元。在最新的上海农产品品牌指数影响力中,“松江大米”仅次于“南汇8424西瓜”,居于第二位。

  政策创新为绿色农业注入“活力”

  各行各业绿色发展转型,必要的政策支持不可或缺。特别对于利润并不高的农业来说,更是需要通过配套的激励,来提高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松江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农民愿意绿色种地。比如,针对完成养殖粪尿全量还田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按年出栏生猪量给予还田补贴;针对完成尾水治理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水产养殖场,给予5000元/亩市级奖补资金。

  与此同时,松江区探索更为精准的“绿色激励”,创新引入金融工具,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018年,松江区率先推出全国首个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启动了全国首个耕地质量保护险试点。它一改原先的普惠制模式,通过政府以奖代补的形式,推动家庭农场主从“要我保护耕地”转变为“我要保护耕地”。

  “保险引入后,通过有机质含量、耕层厚度的量化指标,分三档给付保险金,对保护耕地付出的成本予以补偿。这样一来,从‘补过程’转变为‘补结果’,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更为精准和高效。”截至目前,松江全区504户家庭农场共计投保面积为8.1万亩,累计奖补1045.6万元。

  环境保护补贴政策也实现了这样的转变。原有的水稻种植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5项补贴整合为粮食生产环境保护补贴,调整后补贴标准上限550元/亩,比调整前亩均奖补标准提高32元。

  根据一系列量化指标,对生产主体进行百分制考核,根据结果发放补贴,提升全区粮食绿色生产能力。

  “发展绿色农业,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可持续。在投入和产出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在市场上体现价值。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松江区副区长刘福升表示,绿色农业指数作为金字招牌,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激励着全区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再创新。

  据悉,接下来,松江区将继续延展农业产业链,鼓励业内影响力强的优质农业加工企业及龙头企业,培育本地优质农业加工类企业,形成区域化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同时,进一步优化绿色产品的产销环境,提升知名度和附加值,多元化推动市场与品牌绿色农业的有效对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