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重要举措
文章认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近年来,中国通过货币政策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接下来需要继续保持。从政策工具看,要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就存款准备金率而言,2022年人民银行实施2次降准,累计下调0.5个百分点,为银行释放了长期低成本资金,对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国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总体不到8%,虽然不是历史最低但下调空间有限,需要珍惜政策空间根据实际需要审慎降准,满足实体经济流动性需求,推动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继续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过程中需要注意,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去杠杆的关键之招是控制好货币供应量,因此需要保持总量足够的同时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
综合运用多种结构性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人民银行近年来探索推出多项结构性政策工具且体系逐步完备,对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充分发挥撬动作用、实施精准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除了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外,还创设了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截至2022年9月底,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合计发放超900亿元。考虑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及目前中国杠杆率水平总体较高,在货币政策调控上仍要精准调控,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利用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金流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必要时,也可以研究推出新的结构性政策工具,有进有退更好精准发力支持实体经济。
持续深化金融改革。2022年,人民银行通过指导利率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存款利率跟随市场利率变化,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推动LPR下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后续需要继续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尤其是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居民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2022年,美联储快速加息推动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呈贬值态势。目前来看,美联储在2023年继续加息的频次和幅度都将降低,市场预期2023年下半年可能降息。尽管如此,考虑到汇率是不同货币的相对比价、各个国家经济基本面等因素,美联储减少加息并不意味着美元一定走弱。同时,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大,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对出口贸易在稳定人民币汇率方面的作用不宜高估。因此,需要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维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牢固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8年以来,中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释放压力。面对房地产领域风险逐步显现,需要坚持“房住不炒”的总体思路,围绕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要求,从供求两方面发力,推动按照市场化原则满足房地产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引导降低5年期LPR。做好政策引导,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发挥积极作用。关注不同领域风险,通过多种方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与财政政策等做好协调配合。巩固国内经济恢复基础需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2022年,中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方面有明显成效。前三季度人民银行提前完成上缴财政的结存利润1.13万亿元,在财政部发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后,人民银行及时以数量招标方式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买入7500亿元特别国债,这些都有效支持了财政政策积极发力。还有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联合水利部推进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效实现了政策协同发力。从中国改革领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以及为应对疫情各项政策都积极发力,政策空间不同程度的收窄等方面看,实现稳增长更需要政策协调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