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我国人口布局演变若干新特征
http://www.CRNTT.com   2023-01-17 08:54:18


 
  比较六普、七普期间各级城市吸纳常住人口变动可见,省会城市吸纳人口增速最快,一直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并且七普期间增速相比六普期间又提高了5.25个百分点。地级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相对稳定,两次增速仅相差0.17个百分点,保持在14个百分点多一点。而直辖市吸纳人口的增速在下降,已经从六普的24.67%,下降为12.08%,增速下降了一半。而县域常住人口下降速度在加快,从六普时的-0.14%,扩大到-4.46%。

  京沪城镇人口增长已经转为主要由外来人口进入推动阶段,县域是未来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比较六普和七普期间城镇人口增速可见,直辖市和县域城镇人口增速都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降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直辖市已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县域与全国平均增速基本相当。省会城市增速出现了较大提升,在七普期间仅省会城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级城市的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在两个阶段基本稳定,但增速慢于全国平均增速。

  受人口调控政策影响,直辖市特别是京沪两地的城镇人口总量增速逐渐放缓,未来将趋于稳定的缓慢增长态势,直辖市的变化主要来自于重庆。目前京沪两地的城镇人口增长,已经转为主要由外来人口增加来推动。比如,上海七普期间城镇人口增加165.4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增加了128.06万人,占到77.41%。与上海不同,北京人口增长依靠户籍人口的机械迁入。

  未来省会城市城镇人口的增长也将主要来自于外来人口增多,地级城市城镇人口还主要依赖于本地人口进城。县域仍然是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地,全国接近70%的城镇人口增量来自于县域。对于县域的进城农民来说,绝大部分也是进入到本地城镇,大致可以占到进城农民总量的60%-70%,另外的30%-40%是流向了高层级城镇。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开始趋于稳定,地级市和县域还有较大空间

  总体来看,由于各层级城镇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化水平也不相同,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城市化率越高。

  纵向对比来看,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出现下降,其中直辖市城镇化率增长从5.21个百分点下滑到1.79个百分点;省会城市的增长从8.28个百分点下滑到7.86个百分点;地级市和县的增长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中地级市从9.96个百分点略微下降到9.83个百分点,而县域在两个时期的增长分别为13.01和13.88个百分点,还处于加速增长的发展阶段。

  可以预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地级市的增速也将继续下降,而县域城市化较高增长速度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县域城市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并成为带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外出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外出人口向部分城市集聚现象更加显着

  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大幅增加,以县为单位测算的人口净流动规模已经从2000年的5520.05万人扩大到2020年的17653万人,增长了2.2倍,然而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县)数量却在减少。2000年我国人口净流入城市(县)有756个,2010年和2020年减少到552个和427个。

  七普结果显示,全国共有41个城市人口净流入总量超过100万人,约占人口净流入城市总数的10%,这41个城市共吸纳外来人口12279.6万人,占全国外来人口总量的69.56%,解决这些城市外来人口融入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其中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深圳市,人口净流入总量超过1100万人,外来人口总量在七普期间超过上海。上海外来人口总量也超过1000万人,广州在七普期间超过了北京,上升到第三位。外来人口总量最多的地级市是东莞市,处于第四位。在41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和天津3个直辖市位列其中,还有27个是省会和计划单列市,人口向高行政等级城市流动的趋势明显。

  总之,我们的调查得出:一是区域间发展进一步趋于均衡。人口向东部过度集中趋势开始缓解,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人口回流现象,区域均衡发展势头已现。二是直辖市人口增长将从高速向低速转变,并将趋于稳定的低速增长状态。三是省会都市圈可重点关注,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四是地级城市总体上表现为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强的状态,基本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五是县域人口流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县域人口仍将是未来我国城镇化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范毅 张新民 王笳旭 徐凯恒(作者单位分别为财经城市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