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2日电/据大公报报道,近年虽然因民进党当局破坏两岸关系而导致台海局势紧张,但大陆方面仍不断推出惠及台胞的便利政策,从颁布“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到推出台湾居民居住证、为台胞缴纳“五险一金”、提供公租房、放宽台湾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等,不断推进落实同等待遇,吸引更多台青到大陆安居乐业。大公报专访了几位正在北京工作、创业和生活的台湾青年。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大陆的发展过程和经验,认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建议两岸年轻人要时常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否则将错失良机。\大公报记者 朱烨北京报道
台湾青年郭伟琼到北京的时间比较早,1997年以前她就作为IBM大中华区的市场总监,常常需要从台湾到大陆出差,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整个大陆市场的活力。“这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本想通过内部转岗,从台北办公室调至北京,但没被批准,于是在1997年,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来北京创业。
搭上大陆互联网经济热潮
当时很多的国际IT品牌都设在朝阳区,所以她的首站也落到了这里。“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很多‘贵人’帮忙,圈子里的高管也有一些是我从前熟悉的台湾或者香港朋友,所以开启业务比较顺利。”
她认为,自己来北京时恰好赶上了创业最好的时候,也搭上了大陆第一波互联网经济热潮。1997年创立第一家公司,2年后便卖给了一家外企,紧接着又成立了第二家公司,在2002年再次卖给了一家外企。刚开始创业的节奏基本上是两三年做一家公司,主营营销咨询类,主做全球百强的品牌,后来,她带着所有的同事一起幷购进了一家外企,成为了单独的中国事业部,而她也成为了这家外企的中国总经理。时间再过去5年,她再次辞职,将重心转移到家庭,调整休息过后再度出发,成为了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秘书。
对于“大陆的就业环境对台湾青年而言会否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个问题,郭伟琼的回答是,“毋庸置疑”。她指出,如何判断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就业,首先要看地方是不是够大、工作种类是否广泛、就业岗位的数量是否够多、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是否长远、给予年轻人的选择是否足够,大陆毫无疑问在上述几个方面都做得很好。<nextpage>
她认为,反观台湾的就业渠道,相对而言比较单一狭窄,但如果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的话,可选方向就会多很多,现在全世界哪有像中国大陆这样市场广大、发展迅速的地方呢?
大陆航空科技电商优势领先
据郭伟琼了解,目前像百度、小米、京东等这样的“大厂”里,台湾青年幷不少,每个“大厂”都至少能有个一两百人。另外,因为台湾的金融服务业比较发达,所以选择在金融行业就业的台湾人也比较集中。
此外,郭伟琼认为,两岸应该加强沟通,让台青清楚地认识到大陆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大陆所擅长的领域是什么,唯有这样,才能让台湾青年想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将大陆放入规划。比如,她小时候看到美国宇航员杭思朗登陆月球,第一想法就是,如果未来要做个科学家,一定要去美国,似乎也只能去美国。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对于中国人而言,想要成为航空航天科学家的话,在中国大陆岂不是更方便,而且没有语言障碍。“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得让台青知道,大陆在这方面到底有多强大,因此加强交流沟通是最重要的。”
郭伟琼指出,除了航空航天,大陆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诸多领域,都对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有可能只是信息释放不足、进入渠道不够明显,使得台湾年轻人错失机遇。“大陆发展强势的领域应该多向台湾青年传播,从而让台青拥有更多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