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扩大有效投资精准发力
文章指出,确保精准投资,要求进一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领域和转型升级中的薄弱环节,科学论证,有序推进。《纲要》围绕制造强国、数字强国、新型城镇化和重点领域补短板等战略部署提出投资政策指引,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增强投资后劲。
一是围绕制造强国,引导各类优质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数据显示,至2021年末,中国工业增加值达37.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连续12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同时,中国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今年前10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3.9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推动制造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越。《纲要》强调要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业领域投资,提出加强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并在《实施方案》中提出引导技术、资金、人才要素向制造业集聚的有效举措。
二是围绕数字强国,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中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并同线下经济深度交融。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9.8%。适应数字化趋势,以数字化变革催生和创造发展新动能,《纲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数字化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以一业带百业”,释放更多经济动力和消费需求,巩固形成中国数字化发展新优势。《实施方案》中既提出了需要提前部署的技术应用和先导示范工程,又对需要补短板的网络基础建设进行了补充。
三是围绕城市化战略,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目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上升,完善城市化战略,关键是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纲要》将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推动资金资源集聚,建设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实施方案》进一步务实提出了投资与人口、产业布局互动的要求,着力形成产业密集、人才集聚、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基础设施优化配置的规模效应和良性循环。
四是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谋划推进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项目,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纲要》前瞻布局“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惠民生、防风险”重点领域投资,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和对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实施方案》在项目布局、重点选择、鼓励方向上提出了具体意见,在细化措施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战略谋划的大方向、大思路。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实现投资可落地、可持续
文章强调,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完善鼓励长期投资的制度安排,补齐投融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短板,对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至关重要。《纲要》从扩大内需全局视角,注重增强改革统筹力、协同力、落实力,联动推进消费领域体制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工作,为培育内生增长基础、形成总供求良性循环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实施方案》在细则上,进一步突出了在政策助力、资源互补的条件下,扩大有效投资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投融资模式与实现路径。
一是凝聚社会合力,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根本动力来自各类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纲要》强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完善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重大工程建设、社会民生补短板领域建设中来,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民营企业成为科技研发创新主体。同时,注重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形成良好市场预期。
二是降低制度成本,持续完善投资管理模式。推进简政放权,打通投资建设领域堵点,激发市场活力,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纲要》注重统筹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既协同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法规制度和执法机制,又加快补齐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短板;既点上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区域评估等审批创新经验、案例,又面上推进投资审批数据应用、共享,努力从各个环节入手,促进投资便利化,规范引导各类投资活动,提高市场投资信心。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丰富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能够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分散金融体系风险。《纲要》注重引导形成有效的投资闭环,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合理分担成本,形成投资收益闭环;着力提高金融供给能力,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作用,创新完善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枢纽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