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0日电/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是破解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有力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近年来,我国通过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进一步补齐了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短板,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满足群众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是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县域医共体数量快速增长。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组建县域医共体超4000个,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率超过90%,800多个县市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90%以上的试点地区实现医共体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践表明,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利于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过去,我国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存在一定差距,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县域内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一些基层群众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的就是补齐县域内医疗服务短板,让群众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对于县级医院而言,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中,通过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引进优质专科人才、远程会诊等,能有效提升县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的能力;而对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来说,通过引入县级医院的专家资源、医疗技术等,能获得更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效率。
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也有利于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近年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县域医共体建设坚持全县医疗资源一盘棋,在做好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比如,福建省三明市探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打包支付,“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群众看病少,医保结余可纳入医务性收入,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治未病”。今天,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才能更好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大力提升服务质量,我们定能织就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申少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