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22-12-08 08:06:49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决定乡村振兴必然要推进城乡融合。
  中评社北京12月8日电/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手段。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决定乡村振兴必然要推进城乡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吕一清、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东升文章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一国城乡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逐渐由城乡分离向城乡融合演变。从城乡关系演变历程变迁可知,城乡关系的协调并不是以城市、乡村的某一种模式、力量为主导,而是在遵循城乡转型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城乡融合为切入点,实现城乡的良性互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由城乡对立、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的新阶段,也再次验证了因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城乡分离,最终会使得城乡关系在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实现新的协调与均衡,最终走向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文章表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尤其是农村人口规模大,区域差异显着,决定了中国乡村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即使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70%,全国仍有四五亿的人生活在农村”,这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忽视的力量与群体。城乡关系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充满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命运共同体,城乡之间不同的价值、功能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小康社会。

  中国乡村所具有的多元化、地域化的特点,决定了乡村振兴路径的多样性、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关系演进和乡村发展脉络表明,乡村难以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仅难以带动乡村发展,反而会加剧城乡之间与乡村内部的发展差距。正因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迫切需要搭建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构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从而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发展短板仍在乡村。祗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才能够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弥补乡村发展的短板。其次,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可行性。一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夯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乡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为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发挥其在产业结构、空间地理、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更容易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发挥县域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文章分析,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性日益重要。一是长期以来,受国家发展战略与改革开放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更容易发挥其在整合经济、文化、资源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获得比乡村更为优厚的资源优势,从而使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二是城市和乡村在功能定位上的明显差异。城镇的功能主要在于集聚、融合,乡村的功能主要在于守护、传承,正因二者之间功能上的差异,也使得二者的发展思路与模式存在差异,从而使得城乡发展出现断崖式分层。三是国家在推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在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随着城市群、都市圈、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不同城市层级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更加明显,虹吸效应逐步增强。四是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虽逐步缩小,但差距仍然明显。以城乡收入为例,过去十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下降到2.5:1,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下降到0.466,但仍处于高位徘徊。

  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一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之间仍存在差距。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化、要素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规模化水平、集约化效率、多样化实践仍存在差距。二是农业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环节的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改善,但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全产业链的构建,特别需要通过联合上下游企业,搭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