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8日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继其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后,再次发出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强音,作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新征程走稳走好共同富裕之路,要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凝聚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广泛共识和社会力量,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放眼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追求美好生活、建立理想社会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大同社会”,还是西方文化所描绘的“理想国”“乌托邦”“太阳城”,都蕴含共同富裕的思想,但都因其无法改变阶级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本质,共同富裕缺乏实现条件最终沦为幻影。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指明了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拓展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
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从先秦时期“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到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主张,都蕴含着鲜明的“均平”思想;从《礼记》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康有为的《大同书》,再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都具有鲜明的“大同社会”指向,这些在中华文化生长出来的“均平”“大同”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华儿女追求共同富裕的心愿,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主张在价值上相互通洽,为当代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共同富裕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思想基因和文化接口。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揭示劳动人民不幸福的社会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阻碍,描绘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提出了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这一与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迥异的社会主张,深刻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条件、物质基础和全民特征,为共同富裕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
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道路。“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从根源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是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奇迹”,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也有力地推动了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推进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是密不可分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社会主义本质应然、中国发展实践必然。
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富裕”明确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求,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说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说明了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互有补益、协调一致”的分配格局。共同富裕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说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生产关系性质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使其自身达到与生产力的动态平衡,进而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