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的变动已是常态不是特例,全球变暖正加剧乾旱、洪水、台风和害虫对农作物的破坏,确已威胁到全球农业产业链的稳定,如何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修课。为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并因应食品通胀、气候变化、供应链中断、城市移民、能源、水和土地短缺、老龄化社会和严重饥饿等挑战,必须以更少的资源,更优质的品种生产更多的农作物,也有必要共同来建构一个稳定、开放和公平的全球粮食供应体系。
亚洲各国鉴于农业增产需注入更多科技含量,为稳控粮食短缺风险,从菲律宾、缅甸稻米到泰国、越南对虾,正在应用选择性育种来提高产量,新加坡则是将大楼种稻的垂直农业,视为一种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新模式,并采用能抵抗极端气候的新稻种,不过采用垂直农场的电力密集度很高,需进一步节能。
粮食威力不亚于武器,日本政府面对台海爆发战事风险不断升高以及粮食高度依赖国外进口(以热量为基准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7.17%),很可能发生“花钱也买不到粮食”的困境。毕竟粮食受制于人意味着丧失国家的独立性,为做好应对粮食无法进口准备,已将粮食视为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核心,并对粮食安全做出超前部署:而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大陆,为满足粮食需求及应对中美可能爆发的冲突,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藏粮于技”,“抓紧培育具有智财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2021年全国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禽蛋、牛奶等)产品总产量也达13.01亿吨,比2012年成长25.4%。
台湾稻米虽然产量充足(年产量约132万公吨)且库存量高(公粮加上民间库存超过100万公吨),加以民众食米量下跌,稻米自给率达到110%,短期内台湾稻米价格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不过台湾的小麦、大豆自给率不到1%,玉米也祗有3%,有必要提高自给率及库存量。
未来台湾不仅要面对极端气候,化肥高涨,劳动力短缺及谷物高度仰赖进口,更须面对两岸关系恶化,执政者理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动气候智能型农业及农业创新科技研发。蔡政府虽再三强调已做足准备,但支持力度明显不足,除需强化官方科研机构的实力(包括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暨平台)外,应透过奖励措施来鼓励民间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新科技创新和国际行销;以产业需求驱动科研、以科研助力产业发展,应对随时可能降临的粮食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