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的批判意识能够促进社会淘汰落后观念及陈旧思维。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批判精神依然是国家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科学文化中更具目标性、方法性的批判意识,能够以良币驱逐劣币,淘汰落后的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陈旧思维,营造向善、求真、友好、创新的社会氛围。
让科学文化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底色,就是让理性精神、实证精神以及批判精神等科学文化的精华引领社会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更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鉴于科学文化与传统社会文化之间尚存在流通的障碍,必须要先着力于建立跨越沟壑的桥梁,才能让科学文化由科学共同体内部更充分地向社会释放,引领社会文化。
一是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加强科学文化传播。真实立体的科学家,鲜活动人的科学家故事,是引导公众亲近科学、瞭解科学的窗口。以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为契机,能够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科学文化,让科学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公众。
二是全方位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建立公众对于科学的信任。目前我国公众对于科学这一西方舶来品,尚未彻底改变“中体西用”的态度,根源在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参与度不足。这就要给予公众更多接触科学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并引导公众参与科技创新,宽容并回应公众对于科学的质疑和不满,让公众真正接纳和拥抱科学文化。
三是赋予科学教育更多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让科学文化生根发芽。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坚固基石,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核心环节。科学教育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科学知识的灌输,而更应被赋予更多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让科学文化通过教育播下种子,让科学文化自然而然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和底色。
让科学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底色,既有利于构建更符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也从根本上建立起中国文化自信,同时也能为更好地实现中国百年复兴梦提供不竭文化动力。
(张旸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环境研究所博士后,刘萱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