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据文汇网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也是考古人和文博人孜孜以求的宏大命题。一代又一代学人接续努力,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如何用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璀璨夺目,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眼下正在上海举办的三个文博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江南生活美学展”,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代入手,用实实在在的文物和考古发掘成果串联起微缩版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引发广泛关注,登上最新一期“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业界专家认为,这三个展览的可贵之处在于:将中华文明探源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展陈,以物论史、以史增信,在解答“何以中国”中引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承载先民智慧的国宝重器,藏着“何以中国”的密码
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自开展以来吸引了各方目光,就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专程赶来上海,连续两天流连于展厅。此次展览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收藏的诸多重要藏品,涉及89个考古遗址。从规模、数量和展品等级上,都堪称上博今年最重磅的精品大展。
展厅之内,国宝重器荟萃云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晚期网格纹鼎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也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其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妇好鸮尊,器身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两字,整个器物为站立的鸮鸟形态,栩栩如生,融写实与夸张为一体,纷繁复杂的器表纹饰使其显得凝重、威严,同时又展现出作器者丰富的象形力和高超的构图能力,是这一时代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的战国晚期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整体布局匀称和谐,纹样图案对称、工整,四瓣花纹非常罕见,铺首钮也很少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nextpage>
这些承载先民智慧的国宝重器,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更藏着“何以中国”的密码。考古学泰斗严文明曾提出,夏商周三代文明依托中原腹地优势,身处周边诸多邦国围拢之中,如同花瓣的中心,能博采周围文化成就而加以融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充满凝聚力的核心文化。这种核心文化又反向辐射到周边区域,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周围地区一起发展的同时,又增强了文化向心力和认同感,形成文化上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一文化结构具有超稳定性,既充满了多样性,又保持了自身活力,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断、百折不挠、发展壮大的活力源泉。它甚至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构成东亚文明的基石。
如果说夏商周三代文明是华夏文明的第一个高峰,秦、汉、唐则是中华文明最华彩的乐章。奉贤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周、秦、汉、唐四个大一统王朝谱写的绚丽华章及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传达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本次展览展出的156件(组)文物,汇聚陕西近年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中的精品之选,类型包含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更有国宝兵马俑、汉代阳陵陶俑、法门寺秘色瓷、何家村出土金银器等珍贵文物亮相,凝聚着古代中国的盛世记忆,彰显出华夏民族奋发有为、包容大度的文化自信。
从琴棋花香到酒茶文房,聪慧的中国人总能将日子过成诗情画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携手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推出的“江南生活美学”展,以江南的器物之美、生活之美、文化之美为切口,从听觉、嗅觉、意念、视觉、味觉五个维度呈现了中国人的美学观、生活观。以用香为例,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之前,至汉代普及。南朝人谢惠连《雪赋》曰“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其时雪夜熏香小酌,已为平生乐事。从本次展览可以看出,先民们对用香的各类器具颇为讲究,有香熏、香瓶、香炉,还有放香丸的金香盒、剔红团花小圆盒,吴桂的《王守仁年谱之焚香悟道图》册页描绘的场景更是将熏香与哲学思考联系在一起。<nextpage>
本次展出的101组(共计117件)文物,绝大部分为珍贵文物,其中近三分之一是首次展出,包括东晋越窑青瓷点彩香熏、五代白釉花口盏托、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明代白玉螭耳觥形杯、嘉定封氏手刻荷花螃蟹笔洗等——从琴棋花香,到酒茶文房,聪慧的中国人总能将日子过成诗情画意。
业内人士指出,博物馆是保护、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助力解答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是博物馆的天然使命。在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上海需要有与这座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相匹配的重磅大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