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直播间音乐版权收费如何兼顾各方利益
http://www.CRNTT.com   2022-07-30 13:07:05


 

  《草案》的另一个突破是明确了收费标准:按照直播间类型划分为泛娱乐类直播和电商直播,实施不同的付酬标准。比如,在泛娱乐类直播中,作为K歌+背景音乐使用的直播间收费标准为300元/年、83元/季、29元/月;使用音乐的电商直播间,收费标准则为10000元/年、2777元/季、980元/月。有了标准,意味着平台和主播对于播放和演唱他人歌曲的成本,有了一个确定的预期。

  不过,该《草案》若实施,意味着直播间演唱及播放歌曲将真正进入全面付费时代,这对整个直播行业恐怕将带来不小的影响。

  比如,《草案》设想的音乐付费是由平台和主播分摊,但具体如何分摊,实际是把难题交给了平台和主播。现实中,不排除有些平台出于对主播的鼓励,可能会自行揽下这份责任,但也可能有平台会将成本全部成本推给主播。

  而后者为了减轻成本,又可能采取两种应对方式:要么主播能不唱歌就不唱歌,能不播放背景音乐就不播放背景音乐,将直播变为纯唠嗑;要么在演唱前,要求观众先来一波打赏,从而把成本转嫁给观众。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想,但全面付费模式到底会令直播行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的确值得观察。

  还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直播平台都开始购买音乐版权,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点歌系统,主播如果选唱点歌系统里的歌,一般不会有侵权风险。那么,平台自建点歌系统,与向音集协付费,到底是“兼容”的,还是只能“二选一”?

  此外,目前有关直播行业音乐付费模式的讨论中,似乎多限于音集协与各平台、主播的声音,而少见音乐版权人的意见。由此,这里面同样可能留下潜在的隐患。

  比如,音乐版权人对于音集协代为“维权”的模式到底是如何看的?甚至,音集协代收版权费的合法地位是否完全成立?又会不会出现这边平台和主播缴纳了费用,而另一边却照样遭遇音乐版权人维权的现象?这些问题,事关付费模式根基的牢固与否,理应有一个透明的权威答案。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此次《草案》引发广泛关注后,媒体称音集协官网已搜索不到该草案的具体内容。而音集协相关人士对此表示,草案暂时“不公布了”,但音集协还是会依照该草案,与使用者进行洽谈。

  这种略显微妙的操作,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证明:直播行业的音乐版权保护,涉及不同的权利主体以及相对复杂多元的音乐使用场景,到底如何才能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效果,还需要各方不断深入探索。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