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14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近日,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陷入经济、社会和政治多重危机,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曾几何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海洋风光秀美的斯里兰卡被誉为“印度洋上璀璨的明珠”。然而,多重内外因素叠加共振,导致斯里兰卡陷入诸多危机难以自拔。当前,斯里兰卡各政党正酝酿产生新政府,其如何应对眼下危局值得观察,而整体前景不容乐观。
此次危机根源深远
眼下,斯里兰卡深陷经济、社会和政治多重危机,但经济危机是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总诱因和导火索。因此,理清经济危机及其根源才能理解当前的斯里兰卡形势。
2022年以来,斯里兰卡因外汇不足而出现粮食、燃料和药品短缺。粮食短缺迅速引发粮食和食品价格飙升;燃料短缺不仅导致普通民众的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加油困难,更引发全国范围的严重停电,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药品和医疗设备短缺则严重影响普通民众的就医诉求,一些危重病人甚至因此面临生命危险。尽管斯里兰卡政府采取了诸如改组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援助、通过双边渠道寻找支持等措施,但未能扭转经济危机恶化势头,最终引发了自斯里兰卡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7月5日,斯里兰卡总理维克拉马辛哈在讲话中表示,“斯里兰卡国家已经破产,粮食、能源和药品短缺的经济危机将持续到2023年底”。
从整体看,斯里兰卡此轮经济危机可谓长短线、内外部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从内部长期因素分析,斯里兰卡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依赖过大,是此次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斯里兰卡农业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生产成本较高,生产率较低,主要生产茶叶、香料、海产品和椰子,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粮食。工业则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欠发达,主要工业制成品都需要进口。服务业包括酒店、零售、餐饮、物流、旅游和金融服务等部门,其中旅游业是外汇重要来源。很显然,斯里兰卡需要大量外汇用以支付进口工业制成品、粮食和能源,而出口创汇能力明显不足,其创汇支柱旅游业极易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
正因为如此,斯里兰卡当局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国际金融组织借钱维持经济运转和发展,这就造就了斯里兰卡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居高不下的“双赤字”局面。也就是说,斯里兰卡国家开支超出其国家收入,被迫依赖外债和国际资本流入维持运转。当前,斯里兰卡外债总额高达510亿美元。为了还债,斯里兰卡政府过去两年以来持续动用外汇储备偿还债务,导致其外汇储备缩水高达70%,剩余外汇不足以购买粮食、石油等必需品,引爆了此次经济危机。2022年5月,斯里兰卡政府宣布暂停支付当年到期的国际债务。此外,斯里兰卡政府早在2019年12月就开始扩大当地货币供应,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2022年5月,斯里兰卡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40%,并且继续攀升。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斯里兰卡实际通胀率可能已经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