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激发制造业的稳就业促就业潜力
http://www.CRNTT.com   2022-07-13 06:50:14


  中评社北京7月13日电/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促消费、稳就业作用。因此,在就业优先战略导向下,要充分认识制造业的就业特点,积极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更好地发挥制造业在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中国制造业的就业特点

  工人日报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苏丽锋文章表示,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随着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中国制造业发挥出较强的稳就业作用。

  中国制造业体量较大,在疫情中复苏快,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和稳就业能力。2021年,中国制造业总量达31.4万亿元,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从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的从业人员指数来看,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就业吸纳力仍然较强。虽然疫情波动加大了制造业下行压力,但由于产品关系国计民生,所以疫情缓和后复苏较快,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就业状况良好。近10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年平均带动就业人数达到4500余万人,对于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旺盛。自2019年人社部发布“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以来,制造业类职业占比一直居高不下。2022年第一季度排行显示,100个“最缺工”职业中,36个属于制造业。近两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复苏带动劳动力需求逐渐增加。2020年2月到4月,制造业单周招聘需求环比增长58%,到2021年底,“技工和操作工”就业景气指数在所有职业中排名最高,普工及包装工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制造业求职活跃时间比住宿、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明显更长。

  目前制造业用工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分析,随着全球价值链向纵深发展和技术革新,中国制造业也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在企业用工方式和劳动者就业选择等方面面临更多新的问题。

  其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传统制造业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数字生态、数字孪生技术驱动传统行业融合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正在快速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这一方面创造了新型数字化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使传统制造业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尤其是数字工具使众多工作转变为智能化劳动,降低了传统岗位的就业吸纳力。这种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效应共同推动低端技能劳动力向中高端转变,从受影响的群体来看,主要是对低技能劳动力形成了就业挤出效应,而对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力需求则会增加。在此过程中,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低生产率就业岗位的转移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表现为不同规模制造业企业就业景气程度均有所降低。

  其二,青年群体择业观念转变,对制造业就业的偏好趋弱。当前,青年人对职业发展和工作时间灵活性要求更高,对于就业时间更加灵活的平台就业选择明显增多。但由于制造业生产过程更多为流水线模式,通过线上岗位吸纳就业的机会较少。制造业岗位特征与青年求职者就业偏好之间的矛盾使近年来制造业招工难问题更加突出。

  其三,制造业就业质量提高缓慢。中国历来非常重视制造业发展,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但比较而言,制造业的平均收入仍然较低,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8115元,而制造业中的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8024元。就业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传统制造业往往有较高的工作稳定性,但工作任务重时间长,且比较枯燥,职业发展机会少,就业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稳就业能力的建议

  文章指出,中国制造业体系完整,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持续发挥制造业的稳就业作用,需要从国际、国内、行业内部以及人才培养等角度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制造业发展要立足长远,更多弥补供应链中的“断点”。在受诸多国际因素影响而供应链不畅的背景下,制造业发展要紧紧抓住产品需求导向,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努力在畅通国际循环方面有更大作为。由于部分供应链出现“断点”,产品循环受阻,为国内制造业带来了更多的“补点”机会。要充分认识中国制造业体量大、就业需求强的优势,进一步做好企业帮扶工作,稳住既有就业基本盘,拓展更多新岗位。

  第二,在国内市场中,制造业要抓住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契机,推动传统制造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国内大循环新格局将加速制造业融合,因此,要挖掘内销潜力,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创造更多技能型岗位。目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态势良好,预计三四季度企业招聘需求将有所增长,就业吸纳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因此,要加快完善新岗位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工作管理,提高新岗位就业质量。

  第三,做好制造业稳就业工作,要避免行业内部就业极化,减小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就业波动。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就业群体的平均年龄、技能水平呈现出新特点,传统制造业求职者年龄较大,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明显更高,现代制造业求职者中25~34岁人群占比最高,技能水平也相对较高,年龄和技能极化趋势明显。未来,既要关注传统制造业中年龄较大技能较低劳动者的就业质量问题,也要关注数字转型过程中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诉求,避免低质量就业与数字转型双重冲击叠加带来的就业波动。

  第四,制造业就业的扩容提质,还需要通过教育与培训来提高劳动者技能。要加快构建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具备高技能、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适应技能密集型企业需求。《“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开展7500万人次的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农民工不少于3000万人次。在落实好上述政策所覆盖的制造业人才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国家最新职业种类,加快新职业人才培养。从企业内部来讲,要做好员工技能转型和提升工作,让在岗人员技能储备跟上数字化转型步伐,更多地通过以工代训的模式来实现企业员工技能升级。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