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11日电/网评:农科开放日何以受欢迎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蒋建科
富含花青素和虾青素的玉米、自带茶香的口罩和牙膏、手机一扫就能检测农残的试纸条……在不久前的第四届农科开放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遍布全国的35个研究所开门迎客,不仅展示了众多最新农业科技新成果,还邀请公众走进实验室、试验田、种质库等农业科研设施,参与现场品鉴、动手实验、耕作活动。这些别开生面的体验,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农业科技的神奇与魅力。
农科开放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推动科普的一项品牌活动。2019年举办以来,成为公众瞭解农业科技进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初步统计,前3届累计吸引900多万大中小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参与,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探索出一条科普新途径。
农科开放日何以受欢迎?关键是活动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专家台上讲、公众台下听的模式,把公众放在中心位置,紧紧围绕公众需求积极探索开展深度科普。
首先直击科普热点和痛点。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种子、耕地、食品安全等问题,农科开放日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其次,增加品尝和动手环节,增强了科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现场可以喝胡萝卜汁、品尝各类瓜果,还有市场上见不到的最新品种,极大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再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百姓餐桌上的每一种食物,中国农业科学院几乎都有一个研究所去研究。农科开放日上的展品,从米面油到瓜果菜,从肉蛋奶到茶花棉,都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科普效果明显。最后,科研人员能够贴身耐心讲解。农科开放日上活跃的身影,既有著名院士专家,也有在读的博士、硕士,他们积极筹备,精心创作,把最新的原创科技成果及时分享给公众。
近年来,我国的科普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科普工作还存在只重形式、“大水漫灌”等情况,效果有待提高。农科开放日变“漫灌”为“滴灌”,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是做好农业科普工作的有益探索。尤其是让数百万中小学生感受到农业科技的魅力,使得崇尚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将对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和壮大科研队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