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北京“减量发展”带来什么启示?
http://www.CRNTT.com   2022-07-04 08:22:50


  中评社北京7月4日电/ “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日前开幕的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公布了五年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成绩单,“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旋即引发热议。

  每日经济新闻发表评论员余蕊均文章表示,北京的减量发展,始于那份高规格城市总规。早在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覆中,两度提到“减量集约”,明确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

  当别的城市忙着“抢人”、着急“合并”、不断变大,写入北京城市总规的硬指标,曾一度引发外界担心——“没有地,拿什么招商引资?”“人都走了,挣谁的钱?”而究竟哪些产业可以留下,也困扰着地方政府。

  一边腾挪空间,一边梳理方向。最终,北京结合自身优势、国家战略以及未来科技趋势,明确了十大高精尖产业,并出台相应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希望在“有限”的空间上激发更大的发展动能。

  换句话说,减量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要高质量发展,在减少土地消耗的同时,提高单位产出,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尽管学界普遍认为实现这一目标难度颇大,但北京顶住压力,克服了路径依赖,决心和魄力不小。

  2021年,北京GDP突破4万亿大关,仅用3年就完成了一次“万亿”台阶的跨越,实现自我超越,也刷新了“全国城市纪录”。更重要的是,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其理念、重点和做法为治理“大城市病”作出了有益探索,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已有21座超大特大城市,随着人口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聚,到2035年,这一数量还将继续增加,环境资源压力和“大城市病”程度可想而知。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优化调整城市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这里面,疏解非核心功能,将是这些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任务。此前,相关顶层设计已明确对成都、重庆、济南、郑州、西安等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减量增效”提出要求。

  众所周知,过去几十年,因为只追求经济总量,地方政府“拿到篮里就是菜”,高端低端都要,既带来大城市功能过度集聚,显得“臃肿肥胖”,同时也挤占了中小城市的生存空间,导致其陷入“没有产业,留不住人”的困境。

  通过疏解,把一些功能放到城郊或周边城市,大中小城市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产生更为紧密的产业经济联系,一个现代化都市圈便水到渠成了。放到全国经济版图上看,每一个节点释放的能量也将更大。

  文章最后说,城市是有边界的,不可能无限蔓延。城市发展应告别长期以来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痴迷”和“追捧”,建立健全“以亩产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倒逼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想办法盘活那些躺着“晒太阳”的低效生产空间,提高利用效率。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