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让敦煌在数字空间永存
http://www.CRNTT.com   2022-07-03 10:30:03


 
  参观者中,有一位80多岁的老者,他便是两院院士、著名测绘专家李德仁。

  “记得我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初次见面时,她跟我说:文化遗产不能永存,文化遗产也不可重生。我接着她的话讲:文化遗产可以在数字空间永存。”李德仁院士告诉记者,自己和敦煌的缘分,从一场文化遗产的保护接力开始。

  20世纪80年代,李德仁院士和他的夫人——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宜萱教授,就开始着手保护正在遭受侵蚀的敦煌莫高窟文物。后来,随着技术逐渐成熟,数字敦煌逐渐成为现实。

  “利用我们的数据,可以用3D打印机把敦煌的卧佛打印出来。现场的文物不能碰,但数字化的文物可以任意变换。我们还利用数字成果做成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李德仁院士说,“借助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文物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在数字敦煌里可以进行‘现场’科研,壁画上动不了的‘飞天’,在元宇宙里可以尽情歌舞。”

  保护迫在眉睫

  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

  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赞叹它的精美。但是,石窟寺看起来坚如磐石,历经千年,在柔韧的水、尖利的风以及热胀冷缩、虫咬蚁蛀的磨蚀、淘空下,大多面临结构失稳、水害侵蚀、风化破坏等顽症的折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