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6日电/眼下,全球粮食面临的困境持续引发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2021年,53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93亿人面临严重缺粮状况,较2020年增加约4000万。报告预测,2022年形势或将进一步恶化,早已深陷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地区尤其令人担忧。粮农组织最新预测显示,到2023年,俄乌冲突可能造成长期食物不足人数增加1880万。
这种困境是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等问题叠加共振造成的,直接表现在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来年产量预期减少、化肥供应持续紧张等多方面。当粮食危机步步逼近时,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面临冲击,但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受的影响有天壤之别。食物不足和营养不良将突出表现在一些低收入的贫穷国家和地区。
俄乌两国合计占全球谷物出口量的30%,占葵花籽出口量的67%,冲突导致出口和物流中断,全球粮食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能源和肥料价格也水涨船高,这些都影响着粮食生产成本和农户积极性,下一季全球粮食收获前景令人担忧。在此情况下,一些国家实施粮食和食品出口禁令,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
粮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物资。对于危机局势下的粮食供应和流通,各国应稳定支持农业、努力保障生产,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应分配更多资源来保障农业生产,努力提高粮食当期和远期产量。更多投资建设粮食流通、加工体系,加强农业供应链和价值链建设,为小农户生产和发展提供支持。建设更高效、更有韧性的粮食和农业体系,才能实现更好生产和生活。
粮食是全体人类的生存之本。从全球来看,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近些年来,中国立足自身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是向许多南半球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与各国分享农业技术和经验。各国应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尤其是发达国家和粮食出口国应帮助低收入缺粮国家渡过目前的难关,并尽可能地加大技术援助力度帮助其提高长期的粮食自给能力和农业发展能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