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再生生保系统:保障航天员长期驻留空间站
http://www.CRNTT.com   2022-05-20 16:24:26


 

  让资源在太空“生生不息”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飞行任务的序幕。

  再生式环控生保是空间站关键技术之一。2005年,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环控生保室已经开展了基础研究等工作。2008年,再生式环控生保通过关键技术立项论证评审。

  这十几年来,环控生保科研团队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艰难起步、论证研制,攻克了大容量电解等关键技术难点,为空间站建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以往的载人飞行任务中,环控生保使用的是非再生技术,也就是航天员在太空生存所需的氧气和水都从地面携带。随着空间站任务一步步推进,航天员在太空驻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仅依靠地面携带已无法满足要求,环控生保技术必须要从非再生走向再生。

  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这个系统可以收集航天员挥发的水分、排放的尿液,还有呼出的二氧化碳,然后把这些收集到的水汽、水和二氧化碳还原成航天员可在轨利用的氧气和水。

  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包括电解制氧、饮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子系统。其中,水气分离是不少子系统研发过程中都要面对的共同难题。

  “微重力条件下,水气处于混合状态。”电解制氧团队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要在太空中进行电解制氧,将水电解成氧气和氢气后,还需要通过膜分离技术将气体与液体分离。

  合适的膜材料并不好找。电解制氧团队一次次调研试验,可研制出的膜材料重量和寿命仍不符合指标要求。后来,他们通过请教行业内资深专家,研究前沿论文,创新性地设计了新型膜结构。研制过程中,他们一次次碰壁,又一次次突破难关。最终,研制出的膜材料,寿命比最初提升了10倍,重量也下降到了最初的1/4。

  如今,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由电解水产生的氧气,解决了航天员呼吸问题,大大降低了物资补给成本。这只是再生生保技术在空间站的运用之一。

  “一年来,我们研制的尿处理和冷凝水收集装置成功转化了2600多公斤的水,为两艘货运飞船节省了将近一半的上行重量。”子系统负责人丁平自豪地说,“整个再生生保系统实现了氧气资源100%再生,水资源80%再生。有了完整的再生系统,发射重量大大减少,每年能节约上行物资6吨左右。”

  天上运行每一秒,地面牵动无数心

  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已在轨运行满一年。这意味着,环控生保系统也运行了一周年。

  一年,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钟……屏幕上,代表着环控生保系统运行时间的数字不断跳动着。每分每秒,都牵动着环控生保科研人员的心。

  “国际空间站20年的运行经验表明,环控生保系统在轨故障率达到平均每年22起左右。”卞强介绍说,中国空间站环控生保系统也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和挑战。为了保证航天员安全,团队工作人员在各阶段全方位排查故障,还进行了高强度、多批次试验,确保产品不带任何隐患上天。

  动态水气分离器是尿处理子系统的核心部件。在进行正样产品交付前,设计师邓明君像往常一样进行产品性能测试。电机通电运转后,面板显示一切正常。邓明君并没因此就放松警惕。突然,他发现电机运行噪声似乎有点异常。

  邓明君将耳朵凑近电机仔细倾听。经历了近千次试验,他对电机发出的噪声再熟悉不过。以往的电机噪声平稳而细腻,而这次的噪声似乎有一丝“瑕疵”。他将手轻轻放在电机上,隐约感觉到了异常振动。

  没有犹豫,邓明君果断停止试验。上报项目组领导决策后,他们将电机送回厂家进行拆解,成功排除了故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