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创新”,并非凭空杜撰,它是一种基于历史真实的合理想象,但这正是最考验历史小说作者的地方。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历史本身以及背后的逻辑,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推演,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创新。
我写历史小说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求这个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如果换到不同时代,就是不成立的。换句话说,我要写出每个时代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就是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和对当时社会观念的呈现。如果在这两方面能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那么读者对小说中的“时代”就会有强烈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在创作《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小说时,我极力搜寻有关唐代长安城的文献资料与考古成果,尽量于史有据。我曾把长安城布局一坊一坊地敲进表格里,把每一坊的功能、典故、所居名人做成一张地图,为的就是把长安城看清楚,从而在小说中把一百零八坊的细节展现出来。如此一来,读者即使不谙唐史,也会被这种巨细靡遗的真实性所感染,仿佛自己置身于那时的长安城中。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他们所体验到的盛唐气象,某种意义上却是真实的。
创新虽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情节推演,虽可以在人物和故事上“开脑洞”,但仍旧要在历史合理性所圈定的范围内驰骋。更重要的是,历史小说的创新不只是技术性的创作手法,还必须具备一种连接当下、关切时事的情怀,即小说的现实意义。我从2019年开始,一直在创作一部以医院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开始后不久,我目睹了大量发生在身边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事迹,再回看历史资料,会发现苍生大医的精神一脉相承、绵延至今。只有写出这种精神的继承性与时代性,让当今读者读古而照今,才能凸显出历史小说的质感以及社会责任。
当史实得到尊重,才有充分的空间舒展想象、丰富内涵;当历史逻辑得到遵循,戏剧性才会更令人信服,从而收到更好效果。归根到底,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两者并臻,才能诞生新时代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