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跑偏”的影视营销该回到正途了
http://www.CRNTT.com   2022-03-23 17:05:44


 

  在宣传渠道方面,部分口碑营销在制造噱头、贩卖情怀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例如,有的电影在上映前,通过微博、公众号乃至短视频平台等营造声势,运用“今年的最后一晚,要和喜欢的人一起看电影”“因为电影痛哭不止”等话题渲染,把观众“骗”进影院,结果内容内涵的低质与粗糙让观众大呼上当,导致影片口碑急转骤降。

  在单纯追求曝光度、大声量的粗放式营销之外,前几年大行其道的选秀类综艺节目更采取与品牌产品捆绑,引导观众通过购买商品获得对选手的投票权,短时间使相应产品销量成倍激增,继而引发“饮料代喝”等影响恶劣的事件,一时间舆论哗然。

  在影视作品及其衍生产品之外,某些从业者甚至用“蹭热度”的方式开始了寄生式营销。例如,某电影大力宣传某明星出演的新闻点,结果在影片中却只有该明星的人形立牌;新闻稿号称某片是另一部口碑之作原班人马拍摄的续集,实际上却彻底变更了故事题材与主线内容;还有一些作品与关注度极高的影视IP取名高度相似,实际上却毫不相干。这些宣传乱象大多数是“挂羊头卖狗肉”,导致虚假营销的现象屡见不鲜。

  影视市场本应该用好作品来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但部分影视营销者以结果为导向,将大部分精力投向优质内容之外的旁枝末节。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短时间内带来了小成本、高收益的甜头,但“捷径”终归不是正途,长此以往只会为影视行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成因多维:资本把控,流量主导

  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当资本与流量为影视行业过分追逐,许多营销方式不免“走样”。伴随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社会出现了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这种思潮渗透到影视生产播出环节,就形成了一股游戏化、娱乐化的消费主义之风。如果缺失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与艺术品质的精心打磨,本应基于高质量艺术而展开的营销便成了“无米之炊”。在市场力量的介入下,部分影视营销逐渐偏向于娱乐经济等层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