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武忠(中评社资料图) |
中评社台北3月22日电(作者 李武忠)气候变迁给全人类带来严重威胁与挑战,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为避免气候灾难加剧,“2050 净零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目标,绿色低碳科技的创新和运用,正在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只是各国应对气候问题的态度有所区别,有的国家不愿做出减排承诺,有的即使做出了承诺,也不会兑现,何况世界经济正在面临兼顾脱炭化的实现和应对通膨的大难题。根据国际会计事务所毕马威(KPMG)以“国家准备度”与“产业准备度”为指标,针对全球32个国家实现净零能力进行排名结果,日本居第7、韩国第11、中国大陆排名第20,而台湾则未被列入。
202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大陆居首位,台湾排名第23。根据统计2019年台湾温室气体排放量为2亿8706公吨,排放量占比最高者为制造部门51.37%;其次为住商部门19.38%;农业部门2.22%,仅高于环保部门。
台湾“农委会”却率先宣称2040年农业部门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0%,并提前于2040年达到净零排放,主力农产也要标碳足迹,甚至还夸口能达到负碳,洋洋洒洒列出19项策略与对应的59项措施,势必又要大幅增列补贴经费(若干农渔业补贴并不恰当),却未提出如何兼顾“3个E”能源安全保障(Energy security)、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经济效益(Economical efficiency),遭外界强烈质疑,毕竟农业具有一些不可更改的天然属性。
例如,稻田的甲烷排放、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45%来自畜牧业),这类排放可以降低,想实现净零排放几乎不可能;何况世界农粮组织特别指出,许多国家的食品供应链正在超越农业和土地使用,成为农业食品系统中温室气体 (GHG)的最大贡献者,农业食品系统中每个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各不相同,农业想达到净零排放,必须先搞清楚实际状况,针对整个产业链提出具体精算,才能对症下药,后续还需投入庞大的经费、科研、技术、人才并透过政策、法规、融资、专案管考机制等,来提高农民愿意改变种植方式的意愿和鼓励民间企业的共同参与,就如同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不能好高骛远,更非作文比赛,应提出具体可行的路线图(包括粮食自给率如何超过40%、农业用电100%由绿能发电提、导入智能让渔船精确找到渔场、化学肥料50%改由有机肥料供应、建立碳定价及碳权交易制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