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网评:自信中国风 一起向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22-03-14 09:35:48


 

  作为建筑物的奥运场馆,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巧用工业遗产,到赛事结束后永续利用,体现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师对这片土地上文化遗存的创造性转化、对最新技术手段的学习借鉴,以及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奥运场馆设计的现代“中国风”,其实是近年来中国建筑界从师法于外,转为注重发掘文化传统这一新走向的缩影。

  北京冬奥会“中国风”,同样是近年来“国风国潮”的自然回响。冬奥之外,文博热已持续多年。壬寅春节未至,国家博物馆春节期间的票就已一抢而空;从故宫博物院的历次特展,到新开放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常常一票难求。文博类文创产品纷纷入驻电商平台,成为“网红”。日常生活中,传统服饰与当代审美的结合已是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曾经知音难觅的传统民乐和中国舞,也在这样的背景下频频出圈。

  启示三,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最为可亲;被一个个具体个体切身感知的文化,最能将人心相接、人情相连。个体成为媒介,将感受到的文化自发地传播出去,有如涟漪,层层延荡。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外运动员自发的“文艺众创”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飞龙在天”的战袍、“孙大圣”的头盔、“龙腾虎跃”的护膝,不一而足。运动员本人也参与到这浓郁“中国风”的设计中。比如,一只同时集纳了大熊猫、长城与游龙等典型中国元素的头盔,就出自法国滑雪运动员之手,“希望以此传递对中国人民的问候和祝福”。媒体镜头下、个人社交平台上,运动员连同他们的专业装备,在向世界诠释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讯息。

  人们在北京冬奥村和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日常起居和工作,更是“沉浸式”的中华文化体验。运动员之家借鉴了北方四合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中国人对和睦团圆的追求,也与奥林匹克倡导和平、团结、友爱的精神相契合。北京冬奥会餐厅集结各国各地美食,有的外国运动员比赛间隙“转型”做起美食博主,自发传播“中国味道”;豆沙包、韭菜盒子等中国特色食品,时不时作为运动员的“零食”出镜。恰逢春节,外国运动员手书春联、身穿“虎服”拜年,深度体验“中国年”。主媒体中心中医药文化展厅内外,青蒿素、“五禽戏”、“三药三方”,同样吸引着海外来客,更有拔罐、针灸等传统中医技艺适时帮助中外运动员缓解伤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