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蓝绿交织发展底色
冬日的白洋淀,没有了苇绿荷红,厚厚的冰面上,等待收割的芦苇如油画般凝固在淀泊之上。在河北省人大代表、非遗芦苇画技艺传承人杨丙军眼中,这些芦苇可是宝贝。杨丙军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他专注了30多年的芦苇画事业与这片淀泊息息相关,他本人更是见证了昔日“华北明珠”重放光彩的全过程。
新年伊始,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传来好消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从2017年劣Ⅴ类连上“台阶”全面提升至Ⅲ类,这是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白洋淀首次实现全域水质Ⅲ类标准,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几个“台阶”的背后,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推动白洋淀生态修复保护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的坚定决心,是以最强力“铁腕”治污,推动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的全力以赴。
据了解,2018年至2021年,白洋淀流域共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239个。特别是2021年聚焦水质实现Ⅲ类目标,实施九大类66项水质提升保障工程,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一淀九河”,治理措施细化到“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
“儿时清新明亮的白洋淀又回来了!”杨丙军感慨道,只有优质的芦苇才能做出优质的芦苇画。
按照规划,未来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将稳定在70%,先留足蓝绿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再着手建城。从2017年秋季的第一棵树、第一片林起,雄安新区启动了以建立城市森林为目标的“千年秀林”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造林43.5万亩。在这里,每棵树都实行可追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步构建起“数字森林”。2021年7月,作为雄安新区北部绿色生态门户,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雄安郊野公园盛装亮相,公园林地面积超过1000公顷,每年将至少新增碳汇1万吨。
如今的雄安,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日益秀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