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高端要素和资源 增强内生动力
文章分析,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全球层面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进行合作和竞争,最核心的是能吸引到更多的优质创新要素。《特别措施》指出要多领域推动放开市场准入限制,这将助力深圳形成更具吸引力的市场环境,加快汇聚国内外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和高端创新要素,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大动力,为全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先行示范、破冰探路。同时,《特别措施》提出推动深港澳地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支持深港澳三地通信运营商创新通信产品,下放深圳受理港澳服务提供者来深办医审批权限等新举措,也将有助于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引擎作用,发挥香港和澳门的独特优势,强化深港澳更紧密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吸引来了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要将其配置好,做到“人尽其才、技尽其利、钱尽其用、数尽其流”并非易事,要素的配置质量与吸引数量同等重要,这是区域发展内在动力的主要呈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吸引优质要素资源,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措施》中明确提出“人、钱、技、数”更自由和便利的流动方式,包括:允许进一步放宽会员国籍、人数和活动审批,为国际会员参与科研交流提供入出境便利;优化供应链核心企业对外付款结算流程;打破制约产业发展和创新要素流动的信息壁垒和市场准入限制,推动先进创新成果直接应用转化;优化先进技术应用市场准入环境的措施;在国家及行业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出境)安全管理试点等。应该说,这些举措突破力度很大,涉及领域很广,改革含金量很高,是推进深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国当前的对外开放,正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迈向制度型开放,后者更多体现在规则、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开放,即推动内外部规则的衔接、互通。深圳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担负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责任,更加重视以国际循环质量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放宽市场准入的措施,不仅针对境内市场主体,也涵盖境外市场主体,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规则、标准衔接等内容。《特别措施》明确,放开市场准入限制,稳步推进规则、规制、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例如,支持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加快设立若干科技类急需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建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设立登记通道;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确定会费收缴额度和雇员薪酬标准,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适配的认证和测试体系等措施,这些措施将显着提升深圳在相关技术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中国成为此领域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从制度层面有力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制度型开放将直接推动资本、数据等要素的跨境流动和配置,也会在社会民生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在保险消费领域,《特别措施》指出,推动深港澳地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推动深圳与港澳地区建立有关资金互通、市场互联机制,试点在深圳公立医院开通港澳保险直接结算服务并允许报销使用境外药品。这条举措将减少港澳居民在内地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同时把港澳成熟的保险经营管理延伸到内地。在医疗卫生领域,《特别措施》指出,下放深圳受理港澳服务提供者来深办医审批权限,进一步优化港澳独资、合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审批流程。在教育文化领域,《特别措施》指出,探索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部市联合审批机制。放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举办者市场准入,允许内资企业或中国公民等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促进内资企业吸引外籍人才。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弥补深圳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的不足,还可以吸引境外人才,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综合来看,《特别措施》中的内容,涉及国家层面“放管服”改革尚未放开的审批事项,与全国范围正在实行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当中的禁止准入类和许可准入类事项相关,具有很强的先行先试价值和改革破冰意义,相关实践有望作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经验,为未来在全国更大范围推广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