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进步经历短暂的痛苦,能否凤凰涅盘,真正改写全球高科技产业格局,除了依靠企业界的努力,更需要政策层面坚持长期主义。核心问题是夯实基础中的基础,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从小努力开启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教育,系统性支持和支撑基础研究的高等教育,以及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和法律环境。这些都是创新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支撑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科技进步必定要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各种纷扰和侵蚀,这是创新之路无法逾越的阶段。对科技发展进程和中美科技战的形势研判,需要抱持科学理性的态度,立足关键点:第一,采取动态而非静态的认识视角。至少需要基于前后10年关键数据的动态比较,才可能有一定的依据来推导和研判发展的趋势性。第二,要抓面,更要抓重点。历史上能够改写产业格局的主要是少数重大技术创新和最具有能动性的领导型企业。因此需深刻把握国际科技领军企业在当下最真实的战略和进程,关注当前最具全球化潜力和能力的领导型企业。第三,善于区分真正的决定性力量和干扰性力量。以自上而下的国际关系视角和自下而上的高科技视角双管齐下认识国际科技竞争态势,而最终的决定性力量还是自下而上的高科技力量,因此,深刻把握高科技规律比单纯着眼国际关系本身重要得多。
总之,在外部压力与内在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我们需要在战略和政策层面完成一次根本性的创新,加快补足和夯实支撑长期主义的创新性基础设施,加上中国企业焕发的创新能动和主动性,就一定能够打破美国政府绞尽脑汁对中国科技发展设置的各种藩篱。最终,促使那些在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链条中搞孤立主义的国家化墙为桥,回归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大道。今天,中国高科技的未来已经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坚定长期主义的创新意志和战略决心,中国高科技不但可以支撑自身发展需要,更可以为全球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方兴东(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清华长三院数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