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金观平:理性看待财政超收现象
http://www.CRNTT.com   2022-01-27 10:21:36


  中评社北京1月27日电/据中国经济网报道,财政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与2021年3月份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收入目标相比,超收约4800亿元,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财政收入的实际完成数与之前预算收入数不一致,在预算执行中并不少见。预算法规定,“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预算报告确定的预算收入数很大程度上是“预期数”,征收部门和单位征收税收、非税收入,遵循依法依规、应收尽收原则,实际完成数往往和预算数难以完全一致。实际完成数超出预算数时为“超收”,反之则为“短收”。

  不过,在当前发展承压情况下实现一定规模超收,是否还属于正常现象?这就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2021年的财政超收是如何实现的?年初预算报告中,收入预算安排是根据相关经济预期指标测算的。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高于年初确定的目标。正是超预期的经济增长,为财政增收提供了坚实基础。

  还应看到,2021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较高,而我国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PPI上涨会带来流转税收入的明显增长。从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来看,营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较高水平,直接带来了税收增长。可以说,财政超收反映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改善、效益稳步提升。

  其次,财政超收是否增加市场主体负担?税收和非税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但财政超收是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增加市场主体负担。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因素影响下,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国家实施减税降费等一系列纾困解难政策。最新统计显示,2021年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有效助力企业减轻负担、应对挑战。工信部对2.5万家中小企业调查问卷显示,92%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减轻。广大企业对减税降费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通过实施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培养税源,财政超收并非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实现,反映的是“放水养鱼”而非“竭泽而渔”的成效。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我国将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