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专家:美国“中国行动计划”引发激烈反对
http://www.CRNTT.com   2022-01-22 12:53:00


 

  龚婷:特朗普政府执政之后,美国官方先后在一系列战略文件中将中国定位为“竞争者”乃至“对手”,提出“与中国进行长期战略竞争是美国的首要任务”。为推行这一“战略竞争”,美国政府综合运用外交、经济、情报、执法等多种手段。“中国行动计划”在这一背景下粉墨登场,号称要对所谓为中国“从事商业秘密盗窃、黑客、经济间谍、技术转移等活动”的人开展“执法”。

  这种强加“罪名”的做法实为一场赤裸裸的闹剧。几年来,这一计划下很多所谓“涉案者”最终被撤销指控。近期美国检方寻求撤销对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陈刚的指控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探究这一计划的本质,无非是美国把中国当成“假想敌”,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利用司法工具大搞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和有罪推定,把所谓“经济间谍、科技窃密”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和开展对华科技、人文交流的人身上,进一步破坏中美在科技、人文领域正常交流合作局面。

  孙成昊:从“中国行动计划”的名称就可看出,这一计划针对中国。该计划实施过程中,被指控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且美方对所谓“涉案者”的判定标准十分模糊。不同于特朗普政府的大张旗鼓、不计成本,拜登政府执政之后,在推动这一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对低调,发布所谓“案件”信息的频率有所降低。这一方面是因为拜登政府意识到该计划可能影响其推进美国国内族裔平等,另一方面基于拜登政府内部对华“脱钩”代价的评估。但总体来看,拜登政府借“中国行动计划”继续遏制打压中国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给中美交流造成哪些恶劣影响?

  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发文指出,“中国行动计划”正在营造一种扼杀合法科学合作的“恐惧氛围”。彭博社援引维权组织的数据称,“中国行动计划”反映了美国针对亚裔族群的种族偏见不断加剧,正是这种偏见导致近两年针对亚裔美国人的暴力事件急剧增加。

  孙成昊:“中国行动计划”给中美科技、人文领域正常交流合作造成诸多负面影响。第一,产生“寒蝉”效应,导致部分美国华裔科学家在与中方合作时有所顾虑,由此减少与中国同行的接触并关闭联合项目。第二,抬升美国国内对华裔族群的歧视。第三,给美国其他领域的对华合作产生不良示范作用,除了科技、人文领域,其他领域的华裔人士也会担心是否将面临类似风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