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小心,别成了元宇宙的“韭菜”
http://www.CRNTT.com   2021-12-15 12:11:44


  中评社北京12月15日电/中国青年报评论,有人曾戏言,如果将来人类真的登陆火星,第一批踊跃前往的一定是“炒房团”。这个“规律”不仅在现实宇宙当中适用,在元宇宙中也适用。

  自从Facebook改名为Meta——也就是元宇宙当中的“元”——之后,元宇宙这个概念就开始火热起来。随之而来的,是虚拟世界里的房地产交易在近期屡创价格新高。

  秉持着现实世界的逻辑,作为现实世界的刚需,“住”也延续到了元宇宙世界。今年11月,元宇宙“房产”交易出现一次爆发。有统计显示,在11月22日到28日的一周内,四个最主要的元宇宙房地产交易平台的总交易额就接近1.06亿美元。近日,在虚拟现实平台“沙盒”上,一块由程序代码敲出来的数字土地卖出了430万美元的天价,约合人民币2740万元,价格已经赶超现实世界里很多大城市的实际住房价格了。

  看到这个新闻,我不由得想起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据悉,“元宇宙”一词最早出现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中。书中,人们通过特殊设备,以“虚拟分身”的方式住进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这一概念场景被作者称为“元宇宙”。

  看起来,这像是“第二人生”一类的沉浸式游戏。然而具体什么是“元宇宙”,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模糊的概念并不妨碍资本的热捧,在一些人看来,恰恰是因为模糊才意味着无限可能。

  据了解,所谓元宇宙“房产”,其实就是元宇宙中的一部分虚拟空间。而在拥有这些虚拟空间或者说元宇宙“房产”后,你可以对它进行建设、装修,可以开设商场,可以用作博物馆展示虚拟藏品,当然也可以直接出租。

  这样一连串由数字代码组成的虚拟世界,真的这么值钱吗?这个问题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个很好的解释。行为经济学将效用分成两个部分:使用效用和心理效用。前者是客观的,而后者则是主观的。只要消费者个人认为一件商品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那它对消费者便是有价值的。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