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发挥高校优势 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实力
http://www.CRNTT.com   2021-12-13 13:23:41


  中评社北京12月13日电/据南方日报评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双创”空间等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优势,大力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实力。据有关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150多所高校、900余家众创空间,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达248家,其中以高校、高校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为运营主体的众创空间18家,这些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为打造“研发—转化—生产”良性循环的大湾区高校创新产业链提供了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高校众创空间被赋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教融合育人的双重使命,为推进粤港澳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服务新发展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众创空间具备平台特征

  高校众创空间作为高校与众创空间的结合体,集聚创新与创业、教育与实践、孵化与投资等功能于一体,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跨界资源整合共享,在服务“供给者—需求者”之间建立起通畅、有序、高效的沟通渠道,其多边协同架构、敏捷聚散和配置资源、外部交叉网络效应多元交互机制等属性具有明显的平台特征。

  开放式多边创新平台聚集资源。从本质上讲,高校众创空间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孵化器,是一个开放的多边创新平台,打破了孵化器封闭式创新网络“一对一”的寻价服务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建立开放式平台化资源汇聚与整合机制,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主体供需之间的匹配与对接。

  价值链两端延伸激发网络效应。从创新价值链角度看,高校众创空间实现创新创业孵化链的前后两端延伸,向前对接高校师生的科技发明、产品创新等,向后对接产业领域实现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对接条件,扩展创新关系网络边界。

  多元主体融入协同创新全过程。在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化过程中,高校众创空间扮演的幷不是简单“中介商”或“二传手”的角色,而是通过建立多边协同创新机制精准匹配创新创业主体与资源供需,进而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价值共创的全过程。<nextpage>

  高校众创空间的平台化演进逻辑

  在近年“双创”政策的引领下,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聚集的高校与产业优势,大湾区高校众创空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快速发展,大部分高校都已建成自己的众创空间,结合自身优势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但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众创空间同质化严重、资源链接聚合能力不足、功能定位模糊、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等问题也不断凸显。高校众创空间平台生态系统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历经从开始创新主体“一对一”寻价服务进行单向度垂直线性孵化,到集聚资源要素和价值活动于一体建立多元主体协作互动的生态网络,再到基于多边平台架构、界面规则及价值网络链接聚合跨界资源,实现平台化匹配供需对接、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和价值共创的平台生态系统。梳理其中迭代创新模式的动态演进过程,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演进逻辑涵盖三个主要阶段。

  搭建平台基础架构阶段。高校众创空间生态创建之初核心任务汇聚、整合资源搭建基础用户数据库,重点是准确把握平台定位,构建异质性组织身份和营造亲和创客需求文化氛围,快速、低成本地获取经用户证实的认知,进而促进众创空间在竞争和创新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汇聚和整合更多的创新创业主体与跨界异质资源进入平台,不断壮大众创空间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围绕创业者需求核心,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高校众创空间主要基于自身学科特点、资源特色与能力以及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等获得合法性资源、制度资源、冗余资源等,构建差异化、专业化的组织身份,兑现创新创业资源异质需求的能力、偏好、强度等,提升快速塑造品牌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校内外创新创业主体参与度;通过营造契合创业需求的空间硬件、软件服务、文化氛围,打造与创新创业主体具有强亲和力的运营团队,邀请社会知名创新创业导师加盟、塑造成功的创新创业校友案例来增强社会感染力等方式,强化创新创业主体对空间的情感认知、价值认同,在筛选、整合、配置各类创新创业资源过程中,构建起具有较高信任度和高质量创新创业资源配置的共享平台。<nextpage>

  激发网络协同效应阶段。高校众创空间作为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平台领导,要在前期平台架构沉淀基础数据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延展其价值网络边界和组建模块,获得生态系统的核心生态位。在生态发展期,高校众创空间关键在于把散落在不同生态网络单元的异质资源和能力进行连接整合,增强平台用户关系强度,在有利生态位上通过不同的创新载体、技术规定或者组织模式,不断吸纳政府、科研院所、投资机构、中介机构、企业等第三方资源进入其构建的生态网络,逐渐形成多层次主体和多路径协作的复杂结构网络,激发其社会网络资源的同边和跨边网络效应。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高校众创空间要将众创平台的价值主张和服务嵌入到创业主体的异质性需求中,通过设置合理开放策略与多边合作架构,激发网络协同效应,对内打通校内科研、教学、创业实践等松散创新主体、群体或组织的合作壁垒,对外搭建与政府、企业、地方产业、社会组织等联结的信息与资源对接渠道,打破校内外资源的时空边界,将创业主体嵌入众创空间平台构建的社会资源网络,吸引与高校创新创业互补的跨界异质资源和能力,从而形成高校创新创业价值网络生态圈。

  构建平台生态系统阶段。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要素积累和用户沉淀,整个高校众创空间平台生态基本构建成型,但其中平台参与者的多元化和参与方式的差异化,容易引起其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社会网络结构的变革、颠覆及重构。因此,在生态成熟期,高校众创空间要处理好平台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问题,进而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此时众创空间将不再以个体为单位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平台领导占据着生态系统的核心生态位,发挥在生态系统中的领导作用,加强平台架构控制,促进创新创业主体间的共生依赖和互补创新。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的现实,高校众创空间要打破固有时空边界限制,通过协同创新、网络嵌入、价值共创等界面规则融入基础平台区块,协调生态系统中原本松散连接、弱关系或无关系的创新创业主体进行同层次和跨层次的互动联结,促使多元主体的跨边界协同创新和功能互补,扩大众创空间平台的社会关系网络边界,获得更多高质量的结构资源,形成高校众创空间平台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从而降低外部环境对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推动空间平台与政府、金融机构、产业、企业等结成联合共赢关系,更有利于高校众创空间的生存、发展和扩张。

(丁焕峰: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育广: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