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挑战也是新要求
文章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为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为引领,突出数据作为高端要素和最终产品的地位,有望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生产函数,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形成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为基础的新产业链。根据前沿领域前瞻部署创新链,发掘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研究新领域,探索新兴科技产业化应用场景,有利于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
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迫切要求围绕自主可控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凸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促使世界各国通过推动产业链本土化、多元化、区域化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应对极端冲击的能力。为避免供应链断链风险、保障产业链安全,需要面向产业链上下游高端环节强化科技攻关,对可能断供的产业链重点环节加紧部署创新链,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的同时,提高中国国内产业链的自主保障能力。产业链断供风险也强化了企业的危机意识,积极在国内寻找替代性供应来源,为国内创新链向产业链的传导提供了市场支撑,有利于加快国内短板、断点技术的产业化和持续迭代,增强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双碳”目标的实现要发挥科技创新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为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开辟了新领域。这将带动一系列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链的低碳化、绿色化、清洁化发展,深刻推动经济和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重点攻克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和工艺流程结构,加快设备和工艺更新换代,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链。同时,也要求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试制改进、产业应用等创新链环节水平提升,布局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双碳”目标的实现要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相结合,重点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采用新能源等多种方式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
多角度全方位发力
文章提出,一是加强前沿技术布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强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技术供给和产业应用,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成果的应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加强对量子信息、基因技术、脑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科技基础研究的支持,提高对前沿领域探索性科技创新失败的包容度,加大示范性应用支持力度,创造探索性产品的早期市场,鼓励领先用户使用,通过需求侧支持加速前沿技术产业转化,形成一批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二是加强“硬科技”创新布局,加快突破中国产业链短板和痛点。围绕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先进科学仪器和检验检测设备、工业软件等存在重大产业安全隐患的领域或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关键短板和痛点布局创新链,以夯实基础研究为依托,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国家对“硬科技”的创新投入,设立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攻关项目,探索国家实验室等新型研发组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围绕最紧迫的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攻关。通过税收激励等措施调动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推动关键技术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赛马”和“揭榜挂帅”制,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推动科研机构按照产业需求进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科技供给能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是加强跨产业技术融合,推动优势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跨产业、跨领域、跨体系产业融合的藩篱。进一步完善全国性知识产权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移动通信、发电和输变电设备、高速铁路、工程机械等处于世界领先行业中的一些共性技术、中间产品的跨行业流动和使用。促进形成新工艺、新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产业赋能作用,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制造业各行业龙头企业将较为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产业链上下游开放,提高全行业数字化水平,促进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四是加强跨企业技术流动,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企业在产品架构设计、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整合高校院所、各企业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带动产业链中的配套中小企业进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的创新开发。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各行业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提高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技术水平和自给率。发挥中小企业在前沿技术和适应新市场需求方面探索的优势,开发生产更具全球技术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监管,遏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五是加强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深化区域合作框架职能,不断赋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新的时代内涵。加强中国与RCEP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链合作,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价值链。在强化基础设施连接、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基础上,推动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加强经贸合作框架内成员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数据跨境流动、科技伦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在基础科学、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加强合作,补齐区域价值链短板。聚焦前沿产业领域部署区域创新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