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21日电/在当今世界,伴随着失学失业青年数量的增加,“家里蹲”群体(学界又称“尼特族”)不断壮大。当前,“尼特族”现象在国内已出现苗头,折射出一些领域社会矛盾突出、大众心理防御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对于这一苗头性问题,社会要予以正视,综合施策,帮助“尼特族”激发奋斗精神,回归职场,融入社会,摘掉“尼特”帽。(10月16日 半月谈)
何为“尼特族”?据了解,目前,学界公认“尼特族”(“NEET”音译而成,NEET为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泛指16岁至35岁、不升学、不就业、未在接受培训的青年群体。“尼特族”几乎没有工作、社交,“焦虑”“痛苦”“失眠”“孤独”等字眼高频率地出现于他们的精神世界。
别以为上述的“尼特族”是小群体,实际上,据专家表示,我国这一群体规模为500万人至600万人,其中20岁至24岁的比例最高。此前更有媒体指出,全球已有2.6亿年轻人成为“尼特族”。 据有关国际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全球有将近五分之一的青年属于“尼特族”。于此,对这一社会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对“尼特族”亟待进行积极纾解。据媒体报道,我国的“尼特族”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就业意愿强烈,体现出主动化的倾向;二是学历层次高知化,属于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素质、高就业意愿“尼特族”面临就业难的另一端,是许多企业面临“用工荒”的窘境。所以,对于“尼特族”不能只用“懒”“不求上进”来道德批判。
让这部分群体摘掉“尼特”帽,需要内外综合施力。首先,需要外部环境的给力。社会应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再就业培训体系,搭建网络就业平台。2019 年人社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的通知》,将 16—35 岁有劳动能力、失业一年以上的青年纳入计划,建立健全覆盖求职创业全过程的帮扶机制,这同样需要大力推进。
其次,个人也应该积极主动转变。“尼特族”绝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姿态。要知道,自我封闭、自我隔绝的时间长了,不仅更不愿意重回职场,更有可能影响到自己人生的走向。个人应该增强学习意识、奋斗意识,即便是待业期间,也应该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避免形成“负向人格”,毕竟,美好幸福的人生是奋斗出来。
此外,从家庭角度来讲,应该正确对待“尼特族”,既要多理解,更应支持他们走出“尼特”怪圈。面对竞争激烈、职场内卷、独立生活不易等现实问题,家人的支持与关爱是“尼特族”走出困境的坚强后盾。同时,也应该多种渠道,帮助他们重新步入职场、走进社会,成就精彩人生。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杨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