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不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将影响出行和出入公共场所?近日,广西玉林一镇政府发给当地居民的一则短信引起了舆论关注。短信内容显示,从10月6日起,当地将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搭乘火车、汽车及进入超市、银行、医院、网吧、KTV、市场等公共场所的手机用户是否已安装反诈骗APP进行查验”,未安装者的正常生活和出行将受到影响。
10月8日,该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只是安排人员在相关场所查看居民手机是否安装反诈骗APP,对未安装者进行宣传引导,不强制下载,也不会以此限制人们出行。
数字化进程加快和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近年来,冒充公检法、利用多种即时社交工具交友或做交易、诱导进入钓鱼网站等各类电信网络类诈骗案件发生比例不断攀升。为了切实保护群众财产安全,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行为的政策和措施,国家反诈中心APP上线是其中一环。
鼓励、引导人们使用反诈APP,增强反诈骗意识和能力,显然是件好事,但相关地方和部门通过什么方式方法去开展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思考和权衡。对于是否在手机中下载某一款软件、是否需要通过相关软件去防止被骗,应该说,公众是有选择权的。而地方政府无权干涉,也无权强制。
从此事引发的热议和网友们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全国多地的小区、医院、车站,都有类似“软硬兼施”,要求公众安装反诈APP的情况;还有地方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每天要完成一定指标,希望市民能给予“配合”,只要提供手机号和验证码,“下不下载都无所谓”……
近两年,为了向群众普及反诈骗意识,让更多人认清电信网络诈骗套路,多地反诈中心及公安民警绞尽脑汁,作为颇多。比如,前不久,河北秦皇岛反诈民警陈国平通过在视频网站与主播连麦的方式,让下载反诈APP实现了“人传人”;今年5月,上海警方在闹市区推出下载反诈APP即可“撸警犬”的活动;在杭州,民警将“草莓蓝莓蔓越莓,小心诈骗听到没”等标语写在菜市场的摊位上,让市民在买菜时顺手接受反诈教育……
类似这样的反诈宣传和引导赢得一片好评,不仅因为它们有趣又接地气,更因为这样的工作方式是循序渐进的、循循善诱的,充分考虑到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感受。相反,如果采用强制或半强制的方式,让手机用户不情不愿安装反诈APP,甚至只是走个“配合”警方的形式,其实质效果可想而知。说得严重些,这甚至可能让人们对反诈工作、相关人员产生反感情绪。
进而言之,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一项具体的社会治理工作,其推动、落实,都得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如果相关部门急于做成表面文章、获得漂亮数据,而违背科学规律,拔苗助长、搞形式主义,那么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好心办坏事,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难以达到最初的治理目的。
“多一点真诚,少一些套路”,这是反诈骗宣传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对社会治理而言,或许同样适用。
来源: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