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认为,面向未来,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需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深入探索、持续发力,在解决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更多有益经验。
一是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制定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探索生态产品外部性价值显化路径和生态资产价值盘活路径,进一步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选择差异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特别是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立生态产品保护、生产、流通、消费、增值全过程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二是建立健全调查监测与评估机制。需深入开展基础性调查,精准掌握全流域自然资源资产数量、空间分布、功能特点、质量等级、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摸清“生态家底”,建立“生态账本”,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同时,加快制定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价格、交易、信用等体系;建立生态产品统计报表制度,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大数据平台,对碎片化的生态产品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
三是稳妥构建经营开发与市场交易机制。要充分认识生态产品经营的不可分割性和规模门槛,加强生态产品经营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在用好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与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之间的兑换机制,鼓励下游发达地区与中上游欠发达但生态良好的地区开展合作,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继续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培育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交易规则,建立统一的生态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着力形成区域间生态产品交易市场。
四是持续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可考虑成立长江经济带省际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省际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支持以共建共享、受益者补偿和损害者赔偿为原则,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补偿方式从“输血型”补偿为主向“造血型”补偿为主转变,通过项目合作、投资引导、技术援助等方式,转移节能环保技术和生态型产业,构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产业发展机制。
此外,推进和保障机制也十分重要。需完善财政支持机制,鼓励各地以公共生态产品政府供给为原则,完善政府购买机制,引导政府优先采购绿色、节能产品;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打造“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优质高效整合原本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同时,加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的研究,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长江经济带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提供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