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8日电/网评:化解新能源车“充电焦虑”需有“实招”
来源:东方网 作者:叶金福
日前一则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10月1日,一位从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车车主,在耒阳服务区给车充电1小时,却排队4小时。原本8个多小时的回家路程,最终花了16个小时。
新能源车的问世,不但让汽车不再只靠“喝油”才能跑路,“充电”也可跑路,而且也不产生尾气,无污染,利于环保。同时,“充电”的新能源车在动力、速度等方面也并不比“喝油”的汽车逊色。可见,新能源车的问世,好处多多,是未来汽车制造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但新能源车的问世,也存有诸多问题待解。其中,“充电焦虑”无疑成了新能源车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此次,发生在湖南耒阳服务区“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事件,虽然是发生在国庆假期期间,有因车辆多而导致充电桩供不应求的原因,但笔者以为,其实真正的原因有三:其一,车桩比例“不对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678万辆,而今年以来新注册的新能源车就达187万辆,是去年全年的近1.7倍。而全国充电设施累计数量为210.5万台,新能源车与充电桩的比例约为3:1。而按照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00万辆,充电桩数量达480万个,即要求车桩比应达到近1:1。其二,车桩分布“不合理”。有些地方新能源车还没“入驻”,但充电桩却已悉数到位。相反,有些地方新能源车已“遍布”,但充电桩却寥寥无几。其三,充电桩成“摆设”现象严重。虽然很多地方建有一定数量的充电站,但很多充电站的充电桩都无法充电,有的无电源接入,有的根本没配置充电模块,致使大量充电桩成了“摆设”。
因此,笔者以为,要化解新能源车“充电焦虑”,还需有“实招”。一方面,需加快增加充电桩建设。相关部门要根据大数据的测算,做到合理布局,切忌“平均主义”,导致地域充电桩建设不均,结果不是“一桩难求”,就是“一桩过剩”。另一方面,需让“摆设”充电桩尽快复活。既要让充电桩“通上电”,又要通过技术的力量,提高充电桩的“充电速度”,让每一个充电桩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