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择业要适应新业态也要锚定新坐标
http://www.CRNTT.com   2021-08-13 08:34:42


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的不断升级,就业市场对新生代求职者的从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许多年轻人适时地调整了自我规划与职业发展路径,或通过灵活就业等柔性就业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已接近尾声,某招聘平台日前发布的《2021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研的2021届毕业生中,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为57%,选择自由职业的毕业生比例明显增加,“慢就业”“缓就业”占比达到12.8%。

  光明日报发表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贾雨薇文章认为,“慢就业”“缓就业”反映出的是这样的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的不断升级,就业市场对新生代求职者的从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许多年轻人适时地调整了自我规划与职业发展路径,面对择业有了更加审慎的态度,主动放慢脚步,给予自己更多的时间体验职场、适应社会,或通过灵活就业等柔性就业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文章分析,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帮助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提振就业信心,提升个人与市场的匹配度,进一步激活劳动力市场?认清新业态下的就业形态至关重要。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亮出了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硬举措,按下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这既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应对之举,也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作为,更从一个角度提示了新就业形态的到来。

  在后疫情时代,企业需要通过更为灵活的用工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传统的用工方式逐渐向灵活用工过渡或转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站在新就业形态的风口上,应该敢于“破局”,自主拓展灵活就业渠道,探索更为开阔的职业蓝海,在变局中寻找新的生机。拥有强大IP运营能力的文化娱乐行业,基于新技术衍生出的“无人经济”领域,提供产品智能化升级的“共享生活”,跨界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领域技术手段的互联网医疗等,都是职业探索的富矿。这些从无到有的创新、从有到优的升级都是新就业形态的“风向标”。毕业生可以根据对新业态下就业形势的判断,结合个人发展空间、兴趣特长等进行职业选择的综合考量,确定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新目标,实现“理想”与“面包”兼得。

  提到“理想”,年轻人对职业满足感的获得更多源自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可成为青年人建功立业、实现职业理想的新坐标。在广袤边疆、广大基层仍急需人才的形势之下,扎根基层、边疆的区域定位更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大城市的职场内卷,实现新业态下的就业突围。《光明日报》近期推出的“奋斗青春、无悔抉择”系列报道很有启示意义:著名的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沈世钊在“天气最冷、待遇最低、生活最苦”的北国冰城扎根60余载,成为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获得者;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赵宇彦,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进藏工作29年,用其毕生所学捍卫法律的尊严;百余名选择留在新疆基层就业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首届毕业生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发展的号召,作出了与祖国同频、与时代共振的就业选择。对“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追求,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增加了刻苦钻研的心气与实干笃行的底气,这种特殊的职场体验是其他工作所无法比拟的。

  文章最后说,如今,国家针对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宏观政策环境非常友好,各级政府也积极完善落实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路径,提升职业认同感,年轻的基层工作者完全可以大胆书写属于自己的“山海情”。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