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31日电/从7月20日下午河南省郑州市特大暴雨引发全社会关注以来,到7月23日,此次暴雨已经转变为河南全省的紧急汛情。郑州到新乡,仅有黄河之隔,都因为一种极端天气,同时进入汛情。但不得不注意到的是,据相关报道,郑州和新乡主要是特大暴雨泛滥,是某些地段公共设施积水严重,但卫辉、淇县、扶沟等地则是行洪、决堤。中心城市和县城之间,洪水造成的灾害各有差异。前者突发性非常强,后者虽然威胁大,但是应对却显得成熟很多。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李靖云文章表示,因应于现代经济生活不同,现代化城市洪灾与广大农村洪灾有明显区别,原因在于二者形成的水文条件的差异。在产流(降雨形成径流的部分)方面,城区不透水面积远远大于农田,因而城区下渗必然远小于农田。在汇流方面,城市马路纵横交错,给城市暴雨积水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流路,一旦径流强度超过地面排水沟道和地下管网排水能力,雨水将很快向低处汇集,像城市立交桥下这种地带正是积水汇集的去处。暴雨后不久城市多是水漫金山,由于雨水有汇流动力条件,且有多条马路交汇,因而积水过程一般较快。于是汽车熄火淹堵水中,行人淌水举步维艰。广大农田则无这种汇流条件,即使大面积普遍积水,积水过程一般也较缓慢。
因为城市雨水具有独特的汇流动力条件,与天然流域不同,形成不了较大的洪峰过程。为何同样强度的暴雨,若降在城市,形成快速积水,但不会形成较大洪峰;而相同量级的暴雨降落在同样大小、同等坡度的天然流域上,就可能形成洪水?主要原因是汇流条件的差异。城区马路交错,四通八达,暴雨降下,有的顺地下管网排走,有的则沿多条马路四处流窜,是一种多输入/多输出汇流模式,自然形成不了一般流域在一个出口处出现的洪峰过程。而一般的天然流域,只有一个出口,流域内降雨,扣除下渗损失,统统向出口汇集,是一种多输入/单输出汇流模式,因而可以在流域出口形成集中的洪峰过程。
所以如果不是因为大江大河溃堤造成的客流洪水,而是因为降雨导致城市本地洪水,往往没有非常惊悚的洪峰大浪,但是降水量则是一点不少。比如这次郑州特大暴雨,一小时降雨201.9mm,相当于100多个杭州西湖的水灌入到郑州。如此大规模的降水,以均匀的降水速度全部倾泻到城市之后,结果就是全城变湖。
所以,因为城市水灾形成过程的动力不同,解决城市水灾,应建立洪涝兼治的除涝体系,加强城市自身涝灾防治与管理工作,增强城市雨水的调节功能,创建良好的城市排水环境,以提高应对突发性暴雨的能力。这是市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还必须要认识到城市洪水风险治理的基础,必须要解决城市所在流域水系的洪水出路,也就是要从水系治理来解决城市洪水治理,才能发挥城市市政防涝建设的作用。
文章分析,以郑州为例,郑州虽然靠着黄河,但是黄河郑州段高出地表7米,不仅无法作为城市洪水的出口,而且是本地防洪的最重要对象。所以郑州市内洪水主要的出路是通向贾鲁河,但是也就仅仅一条贾鲁河,且河道由西向北再向南,最终又是以进入淮河收尾,这意味着其排洪能力非常有限。为了郑州防汛抗旱建的常庄、郭家嘴等几个水库,也相对单薄。资料显示,常庄水库是1959年修建,主坝还是以土坝为主。特别是目前郑州已经是一个超大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总量都远超过去,目前的水系水利能力,显然需要和城市规模同步。
一般而言,城市所在流域特指受流域水系影响的城市环境与流域,统称城市环境流域,其洪涝兼治防洪系统的特点在于突出“治涝”二字,即要突出解决城市所在流域或地区影响城市排水的外河洪水出路问题。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到现代城市建设,都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浙江省杭嘉湖水网地区,为了解决太湖洪水风险,加高太湖堤防让太湖多拦蓄部分洪水;进一步扩大望虞河、太浦河泄洪能力,多排洪水入长江;开辟吴淞江等新的排洪通道等等。武汉市、南昌市曾经一度也是内涝不断,城市屡发洪水,所以特别立法处罚市内填湖问题,严刑峻法保护城市湖泊,提高了城市排洪能力。对比历史经验而言,不管是郑州市还是河南省,乃至国家水利部门,都需要立足于水系治理来考虑城市防洪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城市不断扩大、环境对于气候变化越来越敏感的今天,水系治理的基础必须搭建好。
有了强有力的水系治理,才能发挥全城市自身涝灾防治系统的作用。市政加强健全水土保持系统、疏浚与扩大城区排水河道、建立健全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有一定标准的排涝泵站、恢复与扩大城区水面率、建设城区蓄滞雨水设施等,目的在于排除与蓄留雨水,减轻水灾。如此,内涝才能真正变成一个积水问题,海绵城市方能真正有效。
文章最后表示,即使城市防洪的基本工程体系都建立了,仍然需要建立健全城市涝灾防治管理系统,要着重制定能迅速启动、高效可行的水灾防治应急预案,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水灾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