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农业产业要着力强链补链
http://www.CRNTT.com   2021-06-16 08:56:33


  中评社北京6月16日电/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重塑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从“大国小农”走向“大国强农”的必由之路。应跳出农业看农业,随着农业的多重价值持续释放,农业由传统部门转化为现代部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与二三产业的关联越来越紧,这恰恰孕育着农业现代化的希望。

  市委书记担任食用菌产业链“链长”,市委副书记担任茶叶产业链“链长”……最近,湖北某市6名领导干部多了特色农业产业链“链长”的身份。这与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无关系。

  这一指导意见提出,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元的典型县。于是,农业全产业链概念开始流行起来。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已成为不同区域间的农业全产业链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农业产业链正遭遇发达国家占“高端”、发展中国家占“低端”的两头堵局面。“人均不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的基本农情。过去,劳动密集型小规模农业长期具有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如今,我国既要跟大规模型农业模式的美国、欧盟等竞争,又要跟劳动力成本低、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竞争。

  这种市场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比初级农产品,还要比加工农产品;不仅要比生产品质,还要比流通效率。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发展,但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部分农业产业链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有些原料在国外、加工在国内,国外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对国内产业造成影响,极端情况下可能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加工层次不够、布局不合理,大多还在初加工阶段,有的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

  可见,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重塑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从“大国小农”走向“大国强农”的必由之路。相对于二三产业,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如果单就农业看农业,那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稳粮保供与促进乡村产业难两全、保护耕地与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难两全、农民种粮与促进农民多元增收难两全。如果跳出农业看农业,那么随着农业的多重价值持续释放,农业由传统部门转化为现代部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与二三产业的关联越来越紧。这恰恰孕育着农业现代化的希望。

  现在很多市场主体都在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比如,有些养殖企业原来只埋头养猪,如今既做育种、饲料,也做屠宰、加工。又如,有些大米厂原来只知道制米,如今还把米糠加工成米糠油,把稻壳加工成活性炭。究其原因,是他们已经意识到产业链短的被动,见识到产业链高端的好处。只养猪则难以应对猪价大幅波动,全产业链可以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屠宰加工后,变卖猪为卖肉,应对市场更从容。只加工大米则必然微利,毕竟粮食初加工产能过剩、利润微薄,而生产米糠油、活性炭等则利润翻了数倍。

  知道全产业链道理的人应该不少,但能搞好全产业链的却没想象中那么多。山东寿光蔬菜、广东江门陈皮、甘肃定西马铃薯、湖北潜江小龙虾,这些既是强势农业区域品牌的代表,更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典型,背后是大基地、大加工、大融合的支撑。这启示我们,全产业链打造要选准产业,首先是成长性要好,有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品牌化营销渠道。同时,主体结构要好,既有龙头企业带动,还要有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参与,更要有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创意平台融入。

  全产业链建设不以范围大小论英雄,可以是一域一链、一县一链,也可以是一园一链、一企一链。从现实考虑,以县域为单位打造是个不错的选择。不妨把全产业链主体放在县域,让产加销、农文旅在县域内就能无缝对接,在产业的体系性和完整性上做文章,促进要素在县域内动态循环起来。当务之急是要找出薄弱环节,按照产业规律,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给全产业链插上科技和金融的翅膀,从而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