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美国谍报机构被欧洲媒体揭发窃听欧洲多国政府,据报道指出,美国曾于2012到2014年间在丹麦情治单位的帮助下,暗中监控包括德国总理梅克尔在内的欧洲高层政治人物,消息被揭露后,引起德国、瑞典、挪威、法国等国政府极度不满,并对美国非常不信任。
刘泰廷表示,欧洲其实在先前特朗普执政时期,因为诸多非典型举动,对美国出现信任危机。包括退出多项国际制度、多次公开批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并扬言退出,让跨大西洋的军事安全网络出现松动疑虑等,欧洲面对原本可以信赖的美国“性情大变”,后续对于美国的外交号召,多少会有所保留。
他提到,虽然拜登上任后,美国的外交方针逐步恢复传统调性,拜登也多次公开强调“美国回来了”,对外宣示传统可靠的美国,回归国际制度,可是先前种下的不稳定因子仍无法消散。
可以发现,从上次G7外长会议联合公报,到这次峰会公报,欧洲即便都有在政治态度上与美站队,可是也未出现对中国过度刺激性的实质作为,显然,欧洲也在观望美中之间的角力趋势,因为拜登政府上任后,国际体系权力虽然有望转变,欧洲配合美国新政府,试图修复同盟合作关系,但另一方面,欧洲同时也在顾虑中国的反应以及国际影响力。
如今又出现窃听风波,欧美要齐心抗中,实属不易,仍有分歧,加上欧盟各国对中国的态度不一,德、法虽然是强国,但无法代表群体意见,美国号召欧洲组成抗中阵线,流于形式,象征居多。
刘泰廷认为,欧洲在政治态度表态亲美,是非常合理,可是要有实质作为,对美国才有帮助,面对欧洲对美的不信任因子,拜登政府还需要设法转圜,即便美欧之间的关系不会有明显的结构性改变,但中国有介入的着力点是不争的事实,这对拜登而言,会相对棘手,因为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布局,除了中国的崛起,还有来自于俄罗斯的压力。
刘泰廷指出,拜登积极带领美国重返多边制度,过去美国相对重视跨大西洋的同盟经营,比较轻忽亚洲,这几年因为中国崛起的关系,美国把目光投到亚洲,可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布局又往西方延伸,在欧洲的影响力渐强,所以美国又得回过头来补强传统的西方阵线,目前看起来,欧洲国家在政治态度上与美同在,实际作为则同床异梦。
他提到,从法国总统马克宏、德国总理梅克尔会后的发言可以发现,即便德、法对中辞令严厉,但在诸如气候变迁等议题继续与中国接触合作,还是既定规划,甚至不愿将G7声明定义为反中行动,显然仍有在拿捏对中关系。
这现象对拜登而言必然是一大挑战,美国接下来或许要在传统阵线的维系上,下更大功夫,尤其美欧之间的信任危机,美国可能要释出一些优惠,才能起到修补关系的效果,也显示出,中国影响力渐强,美国形塑围堵圈的所需成本也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