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4日电/西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推动西部地区更好发展,能有效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如何用好西部地区的既有优势,以地区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将地区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当前西部地区需要下功夫的重大课题。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郭冠男、宋爱娴文章表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产业结构现代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显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但也要看到,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这些目前存在的短板、弱项,既是西部地区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从资源禀赋看,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特别是清洁能源富集、产业配套能力较好,能有力增强中国战略资源的自主供给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从发展空间看,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参与生产分工的能力都有较大提升空间,是实现东西部经济互补的“战略支点”,这既表现为资源、要素的互补,又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互补;从需求市场看,西部地区市场广大,基于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从对外开放看,西部地区能承担起“东联西出”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向西向北的“战略通道”,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扩大开放的重要一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立足新发展阶段,西部地区需贯彻新发展理念,正视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切实发挥既有优势,找准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环节,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一个主攻方向: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文章认为,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推动国际大循环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西部地区毗邻中亚等国家,拥有巨大的向西向北开放的地缘优势。未来一段时期,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开放力度,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应是西部地区谋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
西部地区开放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多层次高质量的开放大通道。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既是加强各国经济联系性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内各地区提升经济开放度的必要条件。完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使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
当前,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发展,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西部地区道路、航线等基础设施的链状化、网格化、枢纽化已取得显着进展。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兴起,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在由“传统基建”向“新基建”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与东中部地区同等的迭代机会。未来一段时期,西部地区要更注重基础设施的跨国联通,特别是要抓紧完善陆路、内河运输与海运的衔接,发展好多式联运,打通国内国际物流,建设多层次高质量开放大通道。
推动西部地区开放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相比于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更加依赖于下游市场的需求,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都更倾向于“邻近市场”并形成空间集聚。随着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及其开放发展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两条现实路径:迈向价值链高端、坚持协调发展
文章指出,立足自身优势,西部地区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既要提升当地对资源和能源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又要强化西部地区内部各地以及西部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西部地区是资源能源富集的地区,要利用好这种优势,大力提升自身对资源和能源进行深加工的能力,更多地将相关产业的高附加值留在当地,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对此,西部地区需继续强化在制造业价值链中低端的竞争优势,同时,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能转移,加快构建拥有核心技术并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产业链。具体来看,需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处理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推动开放创新的关系,维护产业链安全,并实现多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