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胀率的关联度已经很弱
消费品与大宗商品的价格相关性已经很弱,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上升。消费者不直接购买大宗商品,而是购买消费品,现在消费品价格主要源自数据、技术、工艺、品牌、设计和品牌等,大宗商品在制造成本、零售价格中的占比已经很低,比如铁矿石对新型汽车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据铜、原油、铁矿石价格变动,来预测消费品价格乃至整体价格水平,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已经不适用。因此,对于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我们更应该关注实体经济所受的影响,不必过度担忧通胀率上升。
经济活动仍处于恢复阶段,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会快速传导至消费端。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经济繁荣期,企业可以给商品提价而不损失客户,但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企业不愿意提高商品价格或者工资,而是选择吸收部分或者全部原材料价格上涨,并竭尽所能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稳定的产品。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虽然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猛涨,但CPI却比较稳定。制造商已经熟练掌握如何避免大宗商品价格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一些头部企业通过合理有效的套期保值,在原材料价格猛涨时保持产品价格稳定。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下游产品市场竞争充分,厂商不会也不能因为暂时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提价,这延缓了原材料价格向消费品的传递。
想过去20年里,无论经济好坏,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率都在低位,人们已经习惯于低通胀,大宗商品价格短期上涨会引发担忧,但不会深度影响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会涨价,这种预期早已形成,企业和消费者已有所准备,不存在突如其来的涨价导致发通胀恐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处于低位,但通胀率也出奇地处于低位,各国央行虽然极尽各种宽松手段,但没有像预想那样有能力适度提高通胀率,消费端的通货膨胀已经消失多年,很难突然形成较强的通胀预期。中国消费品价格的波动性会增加,但整体水平将保持在低位。通胀预期即使有,也是微弱的和暂时的。
中国全年物价水平总体可控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有限,全年物价水平总体可控。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周期存在不确定性,国内政策应对方案比较充分,加强了原材料等市场调节,打击垄断市场、恶意炒作等行为,防范恐慌性购买或者囤货,能够发挥一定的对冲作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外汇储备丰富,近期人民币升值有限,市场回旋余地大,物价水平抗冲击能力较强。粮食可以完全自给,果蔬价格稳中有降,生猪产能持续恢复,服务业价格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深圳、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严打经营贷、消费贷入楼市,整体看来通胀压力较小。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来源:中国网 作者:魏国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