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6日电/据多家媒体最近报道,国内不少企业特别是制造业面临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都在益发严重,年轻人“嫌弃”制造业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如何破解这个困局,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环球时报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文章表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也开始加剧。在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年份里,都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自2012年以后,劳动力转移的态势出现新的变化,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开始出现下降,第一、第二产业都出现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这也得到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数据统计的印证,比如不少制造业工人转做外卖骑手。
制造业是一国、尤其是像中国一样大国经济的根基。近年来,中国面临制造业“空心化”的严峻挑战,制造业在GDP中占比迅速下滑,包括劳动力、资金等各种要素都开始流出制造业。对于尚处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巩固制造业的地位迫在眉睫。
文章分析,年轻人到制造业就业意愿下降,个中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制造业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等原因,也有年轻人对工作自由度的偏好增强,职业选择偏向于相对灵活、自我把控度更高的新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发展本身导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这方面因素也很突出。在劳动者最看重的收入方面,制造业一线工人的收入已经低于不少新经济业态。以快递骑手为例,许多平台骑手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7000元人民币以上,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平均月薪不到6000元,绝对薪资不及快递骑手群体。
另外,随着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新经济中如快递骑手等进入门槛更低,对技术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吸引不少低技能的劳动力加入其中。事实上,相对于普通工人的招工难,中国制造业最缺乏的是掌握一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最大瓶颈之一。
文章提出,要提高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特别是让年轻人不再“嫌弃”制造业,需从多方入手。一方面,从制造业本身来讲,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的转型升级步伐,重视与新经济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工资待遇好、工作环境优、职业发展广的稳定劳动力队伍。当然,转变择业观念、树立到制造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理念,也是提高年轻人对制造业就业积极性的必要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