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从北京“十大建筑”变迁看变化
http://www.CRNTT.com   2021-04-20 10:24:59


 
  “这些建筑在极短时间内建成,大量创新技术得到应用。大会堂的结构和照明等非常讲究,无论哪里都能看到主席台,听到主席台的声音。”88岁的设计亲历者、北京建院原教授级高工李国胜如数家珍。

  北京“十大建筑”,彰显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民族自信……在北京建院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看来,这些建筑不仅满足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交往等基础功能的需要,更在性质上深刻体现了人民性——由人民创造,由全体人民使用。

  新中国成立短短十年间,北京新建建筑面积相当于再造了一座北京城。

  当时在北京市规划管理局工作的王栋岑,在1959年出版的《建筑学报》上撰文道:“过去北京最庞大、最雄伟的建筑群是故宫,它俯视一切、唯我独尊,但今天它已经不在话下了,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比它还多7000平方米。”

  “如果没有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这一切无从谈起。其中体现的奋斗和创新精神,至今感染着一代代建筑师。”马国馨说。

  发展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北京国际饭店、长城饭店……这是1988年评选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在邵韦平看来:“这些建筑带着国门初开的懵懂和稚气,风格开始和国际接轨,北京城市逐步走上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但当时的建筑设计思想、技术实力还不够成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